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而农村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及缓解贫困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农村金融改革单纯增加信用供给的政策遇到了新的挑战,农户放弃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现象有上升趋势。部分学者认为除了金融供给部门的信用配给因素之外,还有来自信用需求者的风险回避、成本回避和社会资本回避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单纯增加信用供给的政策失效。早期的指标测度法过于粗糙,理论模型测度法过于理论化,两者都不兼备良好的操作性和现实性。本文参照国际主流的DEM方法对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数据作进一步的处理,将信用配给区分为供给型和需求型配给两种类型,同时将需求型配给进一步区分为成本配给、风险配给、社会资本配给三种类型。分析需求型配给的作用机制,对需求型配给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中成本配给、风险配给和社会资本配给联系紧密,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风险回避、成本回避和社会资本回避是不完全竞争农村金融市场和政府干预的结果。在需求型配给中,成本配给的比例大于风险配给,风险配给的比例大于社会资本配给。需求型配给的Logistic模型实证结果说明,劳动力特征变量的作用不显著,外部条件约束和家庭经济特征等变量作用显著。社会资本配给的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变量的系数效应较小,主要的收入来源方式和借款意愿变量是显著的。与社会资本配给相比,除了区域变量、主要的收入来源和现款处理方式对遭受成本与风险配给的作用是负向的,其余变量的作用均是正向的。上述研究结论为缓解我国农户需求型配给提供了几点启示。改善农户信用需求的风险、成本和社会资本特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和分散贷款风险,提高贷款透明度并加强与农户之间的联系。改善农户所面临的外部约束、经济特征以及认知特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软硬件投入,提高农户获得收入的能力,提高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并改善认知偏差。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应从农户的信用需求特征出发,推出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激发农村潜在有效信用需求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