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国是许多大宗商品的全球最大进口国,也是许多大宗商品的世界最大出口国,但是不管作为全球最大的买家,还是最大的卖家,我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均缺乏国际定价影响力,长期被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边缘化,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危及到了国家经济安全和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尽快提升我国商品期货国际定价影响力,早日把我国建成世界性的期货定价中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同行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前人的研究存在:以单品种进行比较研究多,以分类形式来研究的少;通过实证得出结论的多,深入查找其中原因少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商品期货国际定价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诸多研究以方法为导向,偏重于检验过程与结果,未能深入挖掘所选样本的研究价值,进而有针对性地给出提高我国商品期货国际定价影响力的策略建议。本文从此入手,在对商品期货的国际定价影响力进行定义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类方法,按商品对外依存度大小和期货交易活跃度高低,对我国目前上市的商品期货品种进行测度,并将其分为对外依存度高、期货交易活跃度高;对外依存度高、期货交易活跃度低;对外依存度低、期货交易活跃度高;对外依存度低、期货交易活跃度低等四类品种。然后,本文采用大样本时间序列构建出两变量的SVAR模型,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引导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第一、第三类商品期货中的棕榈油、大豆、天胶、铜、棉花、糖、锌、玉米、小麦等9个品种的国际定价影响力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我国商品期货的国际定价影响力存在差异、我国棕榈油市场是一个“影子市场”、我国某些期货品种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定价影响力、商品对外依存度不是国际定价影响力的关键因素等结论。紧接着,本文以2006年-2012年的年度数据为依据,运用图表分析法,从商品的国内需求量、对外依存度、国内需求度、期货交易活跃度和成交量等方面,对我国上述期货品种进行分类比较分析,通过品种本身及相互之间的变化,研究其规律,查找影响国际定价影响力的关键因素。经过上述各种因素的组合实证,提出了商品的需求情况和对外依存度都是国际定价影响力的影响因素,但却不是主要因素,真正对国际定价影响力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商品期货成交量的观点。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前人尚未提及。从商品期货成交量决定国际定价影响力的观点出发,本文根据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实际,以天胶、棕榈油和铜等三个期货品种为典型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其国际定价中心进行比较、分析、解剖,发现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法律法规和交易交割规则在成交量中起决定作用,只有在适合本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法律法规和交易交割规则下,商品期货成交量才可能实现健康持续增长,进而才能建成国际定价中心;我国橡胶期货品种国际定价影响力增加,不是由于自身影响力提高了,而是由于作为国际定价中心的日本橡胶的影响力减弱的原因。认为我国要建成国际定价中心需要在改进和完善现有监管体制、法律法规和交易交割规则上下功夫。这为我国建设国际定价中心的切入点和努力方向提出了探讨性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