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提出,距今已有10年时间,“新农村”这个概念已不“新”。目前我国进入经济转型阶段,如何在“新常态”的历史背景下,结合地方特性,研究符合当前形势下的新农村住宅建设模式,对于因地制宜推进地方新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秦岭南麓,以县为对象,村镇为单位,通过对柞水县境内传统民居和新农村住宅现状进行调研、对比、分析,试图从以下两方面延伸论文深度,从而为该区域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建筑方面的指导性意见。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陕南地区历史上是秦、楚、蜀文化的交界点,柞水县恰处于关中和陕南的过渡区域,对南北方文化的汲取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县境内从南至北的建筑上则体现出了地域性变化产生的不同风格,这一点在当地的传统民居上有诸多体现。秦岭山脉独特的地形地貌也对该区域的农村住宅和农民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造就了传统民居中山地为主的农村住宅建筑手法。现有新建住宅在建筑实用性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仍然缺乏对使用主体的人性化设计,在地域性的表达上也有所欠缺,本文最终将通过建立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新的思路对现有住宅设计进行优化设计。其次,本文的研究视角不仅以设计为主,还落实在建设上,也就是农民住宅的自建模式。这一结论是在对调研结果定性定量的分析以及调研对象的诉求整理后得到的。柞水地区现有条件不具备大规模政府补贴的集中安置方式,而自筹自建相对较为原始,已不符合新农村建设需求。因此,政府引导下的自建模式成为了最能满足当地住宅建设需求的方式。本文最终目的是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研究出一套符合秦岭南麓地区中自然环境与经济状况同柞水县相似的区域内具有针对性的新农村住宅设计与建设方法,并制订相关的建筑设计任务书作为指导,最终落实到引导农民住宅自建模式的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