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i合金粉末的选择性氮化工艺研究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s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的发展,对于要求高导电,高导热,高强度的技术指标越来越高,普通的Cu合金已不能满足需求。以第二相颗粒弥散强化的铜基复合材料不仅强度高,导电性和导热性与纯铜相近,而且还有良好的抗电弧浸蚀和抗磨损能力,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本课题旨在采用Cu-Si合金粉末选择性氮化的工艺制备Si3N4/Cu复合材料。首先应用水雾化法制得Cu-Si合金粉末,同时对Cu-Si合金粉末的选择性氮化热力学及动力学进行理论研究,在高温条件下对合金粉末进行氮化处理,通过控制工艺条件来寻求最佳的氮化工艺参数。着重讨论了氮化温度、氮化时间对粉体的氮化率、形貌等的影响。然后再对不同氮化工艺下处理过的粉末在优化的烧结参数下进行SPS热压烧结成型。研究了不同氮化参数对成型材料硬度、导电率和微观组织的影响。选择性氮化需要严格控制氧分压,因此采用95%N2+5%H2作为氮化介质;颗粒半径R及Si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决定氮化时间的主要控制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粉末中N含量随着氮化温度的升高和氮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1000℃氮化60h和90h时,氮含量明显提高;Cu的衍射峰整体向大角度出现明显偏移,同时晶格常数变小,表明Si从Cu基体中脱溶,与N反应生成Si3N4;利用萃取法研究了选择性氮化产物及其晶体结构,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以-Si3N4为主。随着氮化温度的升高和氮化时间的延长,材料的电导率和硬度逐步上升,但是过长的氮化时间不利于材料硬度的改善。本课题中,1000℃×90h氮化条件下试样的致密度为99.49%,相对于原始合金粉末烧结得到的试样,电导率提升了2.94倍,硬度达到82.5HV,高温抗软化能力也有所提升。由于总体氮化速率较低,而且过高的氮化温度、过长的氮化时间会导致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下降,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考虑采用更加高效的渗氮方法提升氮化速率。
其他文献
电解水制氢是现有已成熟的制氢技术中最具应用前景的一种技术.但是,目前工业使用的Fe、Ni电极导致电能消耗居高不下,要实现大规模应用,降低阴极的析氢过电位成了迫在眉睫的任
该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医学超声的研究中兴起了一个新的分支--超声组织定征.该文构建了超声背向散射回波的点散射模型.组织中的散射子可以看作具有随机强度的δ函数的集合,入
微弱心电信号的检测方法如:P波信号平均心电图(P-SAECG)、心室晚电位(VLP)、高频心电图(HFECG)和希氏束(His),它们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
论文系统研究了用攀钢改性高炉渣得到的精矿制备高级富钛料的技术基础.首次提出用硫酸处理精矿,经酸解、水解、煅烧、酸洗四步制备富钛料的技术路线,并制备出TiO品位为95.23﹪,
与自然矿物相比,生物矿物往往具有更加出色的性能,如断裂韧性、浸润性等,而这些功能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由生物大分子调控形成的复杂的多级结构以及宏观尺度上的结构有序性。因此仿生矿化的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生物矿物的矿化机理,为新型多功能材料的制备提供新的方法思路。由于其相对简单微结构和出色的力学性能,贝壳的珍珠层和棱柱层是目前仿生矿化工作中研究最多的两种模型。对于珍珠层结构,人们己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
学位
该文通过对山西铝厂近年产量完成情况及相关物流、综合技术指标、影响混联法生产平衡关键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提出山西铝厂提产降耗措施为:烧结法实行高铝硅比烧结,碳分母液深
该实验针对本钢生产SCM822H钢的冶炼工艺特点(EBT-LF-VD-模铸),采用稀土La、Ce金属对SCM822H钢进行处理.通过实验,得到以下结论:1)稀土元素的化学活性很强,可以净化钢液,对钢
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飞速增长,生物信息学成为后基因组特别是蛋白质组研究中最重要的手段。膜蛋白由于其在细胞膜上所具有的
医学影像和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医院的数字化.目前图像归档与通讯系统(PACS)已经成为医院"无片化"的同义语.在PACS中客户端软件PACS Viewer是PACS的一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