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儿科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临床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现状,探究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耐药机制及耐药传播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院感防控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2011年间临床感染菌种类,科室分布,标本来源和耐药现状,特别是对阴沟肠杆菌的临床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对2009.09~2010.12期间我院患儿感染性标本分离的阴沟肠杆菌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结合鉴定卡鉴定,用药敏卡或结合K-B法做药敏试验。对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采用CLSI推荐的肉汤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采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菌株碳青霉烯酶,采用EDTA协同法检测菌株金属酶,等电聚焦电泳用于检测β-内酰胺酶,用PCR扩增耐药基因,并进行测序分型。质粒接合试验和质粒消除试验用于评估质粒的移动性。耐药基因的位置用质粒电泳进行大致的区分。结果:2009年9月~2010年12月期间,从我院临床病区获得1419株非重复分离革兰阴性菌,其中大肠埃希菌469株,占第一位(33.05%),肺炎克雷伯菌465株(32.77%)占第二位,阴沟肠杆菌100株(7.04%)占第五位。所有的革兰阴性杆菌分离自患儿的痰、尿液、脓液、分泌物、血液、咽拭子等临床标本,其中痰液的检出率最高,共1008株(71.04%,1008/1419),其次是脓液来源134株(9.44%,134/1419)等。阴沟肠杆菌主要分离自痰液(82%,82/100)。所有菌株的检出率在监护病区最高,有369株(26.00%),其次是呼吸科285株(20.08%)、新生儿科208株(14.66%);普外科160株(11.28%)等。而阴沟肠杆菌主要分离自新生儿科,占22%(22/100),其次是监护病区和呼吸科都为20%(20/100)。总体上,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仍高度敏感(>9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也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一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阴沟肠杆菌携带金属酶IMP-26,并且此酶由1类整合子捕获。此菌株还携带超广谱p-内酰胺酶TEM-104,它存在于一个8kb左右的可接合质粒上。结论:(1)阴沟肠杆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很严重,这与此类药物在儿科中的广泛使用引起的产β-内酰胺酶株的筛选有关。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阴沟肠杆菌也在临床被检测到。(2)金属酶IMP-26在新加坡的铜绿假单胞菌中首次被报道,国外其它地区罕有报道。在国内未曾有报道。在阴沟肠杆菌中检测到IMP-26尚属首例。(3)金属酶IMP-26是由金属酶IMP-4突变而来,金属酶IMP-4是国内流行的最主要的IMP酶,因此需加强对其突变株的管理。(4)第一次发现金属酶IMP-26存在于整合子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