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2005年和2010年安徽省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质状况、身体发育水平进行描述、分析,探讨安徽省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规律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安徽省儿童青少年的培养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本次课题利用2005年和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项目中的有关数据、资料和方法,以安徽省7-18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按照城乡分层,确定调研学校,再以年级分层,以教学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共选入16141人(其中2005年7200人,2010年8941人),以SPSS16.0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生理功能指标(脉搏、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50米跑、立定跳远、50米×8往返跑、800米跑、1000米跑、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体前屈)。结果与2005年比较,2010年安徽省7-18儿童青少年样本的身体发育状况如下:1身体形态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城乡男女生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城男、乡男、城女、乡女次序,各年龄组身高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0.04%-2.28%、0.91%-4.76%、-0.43%-2.31%、0.05%-4.79%;体重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2.12%-13.22%、4.73%-20.59%、-2.00%-10.72%、0.12%-18.94%;胸围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1.95%-4.36%、0.13%-6.40%、0.87%-3.85%、1.45%-4.74%;BMI指数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1.99%-8.40%、2.96%-11.95%、-1.42%-5.46%、0.75%-8.80%;维尔维克指数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0.20%-5.12%、1.10%-7.01%、0.05%-3.76%、0.75%-5.23%。2身体机能生长水平有所下降,且城乡男女生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城男、乡男、城女、乡女次序,各年龄组脉搏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1.91%-10.06%、-4.61%-2.25%、-0.70%-5.88%、-6.32%-3.89%;肺活量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10.80%--2.00%、-21.30%--4.70%、-16.90%--2.00%、-9.80%-3.80%;肺活量体重指数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17.10%-5.50%、-21.70%--4.70%、-21.33%--6.51%、-19.70%--7.50%。3身体素质指标除身体柔韧性明显提高,其他几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城乡男女生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城男、乡男、城女、乡女次序,各年龄组短跑成绩平均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3.03%-7.93%、2.88%~27.44%、-18.07%--4.31%、-4.05%-4.08%;7-12岁各年龄组长跑成绩平均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0.55%-6.06%、2.13%-8.26%、-1.92%-2.26%、-3.39%-1.95%;13~18岁各年龄组长跑成绩平均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3.16%-0.49%、-8.79%-3.03%、-8.02%-0.48%、-2.11%-6.25%;下肢爆发力测试成绩平均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5.81%--0.32%、-2.84%-5.62%、-3.16%-3.85%、-1.40%-3.65%;7-12岁各年龄组肌肉力量测试成绩平均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22.32%~47.19%、-12.85%~28.62%、-31.5%--10.78%、-24.81%-2.62%;13-18岁各年龄组肌肉力量测试成绩平均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21.47%-15.13%、-12.70%-56.63%、-37.04%--17.89%、-16.80%~-32.00%;各年龄组身体柔韧性测试成绩平均增长率波动范围依次为:-0.51%-43.71%、-8.43%~48.67%、3.45%~45.08%、3.45%-45.08%。结论本研究中所检测的指标可以很好的反映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状况,与2005年比较,2010年安徽省7-18岁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的生长发育水平有所提高,身体匀称度也有所改善。大部分年龄组儿童青少年身体机能及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发育水平出现了下降;同时形态发育与机能、素质发育不一致现象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