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因素,中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现代医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尤其是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增加中风的发生率已为众多学者所证实。近些年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多从痰瘀论治,针对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的研究却不多。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颈动脉彩超检测指标的相关性,试图给临床医生提供一些辨证的客观指标,在辨证施治中引入客观指标,加强辨证论治的客观性,并从中寻找规律,总结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方法 根据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及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将确诊的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将病例分为4组:颈动脉轻度硬化组,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组,颈动脉狭窄组和颈动脉正常组。并记录相关数据经颈动脉超声检测病人的颈动脉各数值,对各证候进行证候因子整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风证、痰瘀证、虚证及火热证,记录相关数据,所有数据均在计算机上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统计。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和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a取0.05,采用双侧检验。 结果 1.风证在250例缺血中风急性期的患者中出现的概率最多,占到72.0%,痰瘀证达到68.4%,在中风急性期的患者中的发生概率情况而言依次是风证、痰瘀证,其次为火热证,虚证较少。 2.250例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颈动脉彩超结果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226例,占90.4%,其中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最高,共114例,占45.6%,依次是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组、轻度硬化组。 3.在依照颈动脉彩超结果分成的四组当中,痰瘀证与火热证证候在四组患者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在颈动脉狭窄组和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组发生概率最高,而风证和虚证在四组患者的证候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 4.除外颈动脉正常组,其他三组中火热证和痰证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候;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痰瘀证与颈动脉彩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