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和a、β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次生林经40余年人工诱导形成的“人天混”红松林群落的结构特征、生产力、植物多样性、群落动态趋势以及红松的生长过程,综合定量评价不同恢复措施对其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效果,探讨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次生林的恢复技术及优化模式,为科学经营次生林及恢复地带性植被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采取不同强度的透光伐(未透光、半透光和全透光)对辽东林区“人天混”红松林群落的树种组成结构和径级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即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加,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重要值依次为49.3%、75.8%和100.0%)呈现出逐渐加强的变化规律,而阔叶树种则呈现出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未透光林分以中、小径材占优势(94.8%),半透光林分以中径材占优势(88.9%),而全透光林分则以大、中径材占优势(100%)。(2)立地条件(坡位)对群落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即沿着自下而上的坡面环境梯度,半透光林分中红松的重要性在中上部坡位呈现增加趋势(61.5%、74.5%和75.8%),阔叶树种却呈现出有规律性的更替;半透光林分呈现出大径材比例下降的趋势;全透光林分虽均为红松单优群落,但中径材质量却有所下降。(3)辽东林区“人天混”红松林群落的生产力与透光方式存在密切的关系。全透光抚育林分较未透光抚育林分生产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4.14%),而半透光抚育林分较未透光抚育林分生产力却略有下降(7.00%)。同时随着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加红松生产力呈现递增趋势,而阔叶树种的生产力则呈现递减趋势。(4)辽东林区“人天混”红松林群落中建群种(红松)的去皮直径、树高及材积连年生长量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加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通过半透光伐和全透光伐后的林分中的红松直径连年生长量、树高连年生长量及材积连年生长量均高于对照地,且全透光伐对于提高红松的直径连年生长量、树高连年生长量及材积连年生长量的效果最佳。(5)辽东林区“人天混”红松林群落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加,半透光区的群落丰富度最高,而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是全透光区最大。半透光不同坡位的红松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954、1.7354和1.7677)及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3976、0.4614和0.4617)均呈现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的趋势。而全透光区不同坡位的红松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498、1.8805和1.9739)及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862、0.5170和0.5508)均呈现出坡下部>坡上部>坡中部的趋势。同时,半透光及全透光区的树种变动速率都相对较高(依次为12.0~14.0和10.5~15.0),且群落的相似性系数都较低(依次为0.697~0.721和0.568~0.761),表明两者均具有较高的群落多样性。(6)在对照地、半透光及全透光区,群落都呈现出向着红松硬阔叶混交林阶段发展的演替趋势;将各种群按照分层株数法进行综合分析,半透光林分与全透光林分均呈现出更新层和演替层数量较多,主林层数量较少的分布格局,且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