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区人工绿洲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有助于提升对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认识,从而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GPS、RS和GIS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空间尺度上的生态环境评价创造了便利条件。本研究以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河西走廊绿洲沙漠化动态监测”为依托,在探索适用于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河西走廊最西端的瓜州-敦煌盆地为例,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分别计算了1986年、1995年、2005年和2014年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数,并结合绿洲开发过程,分析了绿洲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所开展的工作及获得认识如下:1、建立了适用于干旱区的简易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及生态环境评价指数。通过对干旱区生态评价相关文献的总结,以干旱区最基本的生态过程——绿洲化和荒漠化为着眼点,遴选出了与绿洲化相关联的生态评价指标:绿度、湿度;与荒漠化相关联的生态评价指标:沙度及盐度。以上述四个评价指标为基础,采用距离函数构建了干旱区生态评价指数,通过与实地调查资料进行比对,实证了其适用性。2、分析了近30年绿度、湿度、沙度及盐度的变化情况,解释了绿洲开发对了植被、湿地、盐渍化、沙漠化的影响。植被作为生态环境的指针因子,其变化能够显著的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绿洲开发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绿洲开发过程替代天然植被导致植被类型的质变,面积为520.12km2。其次,绿洲农业生产挤占生态用水导致昌马冲积扇缘321.071km2的天然植被退化。最后,以绿洲稳定及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还林还草有效促进绿洲外围植被的恢复,敦煌盆地和安西盆地的植被中度恢复和明显恢复面积分别为246.902km2和234.258km2。1986-2015年间,绿洲开发过程与湿地退化、沙漠化、盐渍化等同步发展,其中绿洲面积开发了520.12km2,沙漠化强度增加的面积为971.052km2,盐渍化程度增加的面积977.457km2,湿地中有502km2土壤湿度降低。通过分析近三十年绿洲开发过程与沙漠化、盐渍化和植被变化及湿度变化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全区湿地均向干化发展,主要是绿洲农业开发对水资源的占用及开采,地下水位下降的结果。湿地的干化区又是盐渍化程度增加区,此外,由于绿洲排灌洗盐使得盐渍在人工绿洲周边的集聚,增加了盐渍化的程度,而非湿地的土壤干化是沙漠化程度增加的主要分布区。3、分析了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揭示了绿洲开发区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较差,且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绿洲对优良生态区域的不断开发,改变了区域原有的土地覆盖结构。绿洲的持续扩张使得生态优良的自然景观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近30年对生态优良区的绿洲开发面积占开发总面积的80%,自然景观向人工绿洲的转变使得整个区域向高绿度方向演替。4、分析了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过程,揭示了绿洲开发对绿洲外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影响。昌马子区生态变化趋势为退化-退化-轻度恢复。该区域三个时段的生态环境变化均主要分布在布隆吉-锁阳城一带。该区域有许多泉水溢出带,植被生长状况较好。安西盆地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为退化-恢复-退化。生态环境变化基本位于流域下游的西湖村的周边,呈现出越靠近西湖绿洲生态环境变化越明显的趋势,生态恢复以人工林的恢复为主。敦煌盆地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为明显退化-轻度恢复-轻度退化。生态恢复主要分布在敦煌人工绿洲周边,以人工还林还草为主。生态退化主要分布在人工绿洲至东湖湿地和南湖湿地的带状区,主要表现为湿度和绿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