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在此期间,受益于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抚养比(0—14岁少儿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之比)持续下降,由1982年的62.6%下降到2010年的34.2%。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人口红利”。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人口的“结构性红利”优势正在消退。本文将从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视角考察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期望从中发现人口老龄化过程及与该过程相伴随的劳动力年龄结构改变对宏观经济增长影响的途径、作用方向和大小,以便更全面地考察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宏观经济效应。经济增长除了规模、数量上的水平增长(本文将其称为“水平效应”)之外,还需要关注其增长质量和增长的可持续性,而全要素生产率正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还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纳入研究视野,分析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是否能带来“增长效应”。最后,经济增长通常还伴随着周期性波动。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会影响人口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进而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本文的第三个研究视角即从人口年龄结构转变角度对经济增长波动性入手,研究其能否带来“周期效应”。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背景、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创新性与不足等;第二章在评述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是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经济的“水平效应”分析;第四章是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考察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经济的“增长效应”的影响;第五章对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是否带来经济的“周期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第六章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水平效应”看,改革开放以来老年人口比重以及老年抚养比的上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们主要从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储蓄率变化角度等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通过细分劳动力年龄结构的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劳动力人口比重的上升对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总体发现,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历先上升而后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45-54岁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考虑到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现实,预计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发现分年龄段劳动力人口比重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存在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其次,从“增长效应”视角看,我们首先基于Ray等(1997)提出的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总体发现我国1990-20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上升的趋势,并且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要大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要大于西部地区。随后的实证检验证实,老年人口比重以及老年抚养比的上升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我们主要从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资本替代劳动等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从细分劳动力年龄结构的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劳动力人口比重的上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总体上,随着人口年龄的变化,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经历先上升而后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35-44岁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最后,还是基于第三章的思路,我们使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增长效应”的空间溢出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周期效应看”,我们观察了分年龄段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波动情况,发现年轻劳动力和年老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波动较大,然后通过一个扩展的RBC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非熟练劳动力(年轻劳动力与老年劳动力)的周期波动大于熟练劳动力(中年劳动力)。在使用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四种滤波方法测算经济波动的基础上,我们对劳动力年龄结构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的结论有:将15-24岁和55-64岁劳动力人口加总将其除以劳动力总人口,结果表明这两组劳动力人口的增加能够助推经济的周期波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2)为了观察分年龄组劳动力人口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我们将全部年龄劳动力人口进行了回归,结果依然表明年轻劳动力和年老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而其他年龄组劳动力是减缓经济周期波动的安全阀。结合这些结论,我们说明了我国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人口因素在熨平经济波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