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英译改编翻译策略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iser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往来越发频繁,因此对外宣传中国,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变得越发迫切。这也赋予了翻译工作者一项全新而光荣的使命。黄友义先生曾对外宣翻译做出如下定义:在国家的对外宣传中,翻译者的任务就是圆满地将中文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各种国际会议发表和传播中国的观点。对外宣传翻译工作中,将中文翻译成外文所涉及的面广、量大,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旅游等各个方面。外宣资料的一大特点是其中的信息和语言多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且源语文本的目标读者群设定面向中国读者,极少考虑外国受众的需求,这些都给外宣资料的翻译在语言转换,文化传播和译文交际功能的实现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从1990年第一届中英翻译技巧论坛举办至今,无数翻译工作者为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尽管翻译的量在迅速增加,翻译的质量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并阻碍宣传效果的达成。如何使目的语受众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明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达成最佳宣传效果是目前许多从事外宣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者关注和探讨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本文以纽马克等翻译理论家的文本类型分析为基础明确外宣资料的文本类型和功能,总结目前外宣英译存在的问题,吸取相关领域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对等论,语篇语言学中的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和语篇结构分析(texture)理论以及德国功能派(German Functionalism)翻译理论体系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并将其应用到对改编翻译有效性和实用性的证明过程中,以求寻找和总结改编翻译的具体方法。
其他文献
词语的多义性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理解和信息提取过程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都将词语的多义性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心理语言学,作为心理学和语言学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英文商务信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常常是促成一项业务的关键环节,同时商务信函的质量也反映了一家企业或商业
《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普利策奖获奖杰作,描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男权社会里女性的从属地位和悲惨命运。华顿在小说中刻画了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的两位女主人公,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