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素-1对大鼠肝星状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ily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为介入性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但是,TIPS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术后再狭窄.目前普遍认为其再狭窄的基本病理改变与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相似,即假性内膜的过度增生.假性内膜是由表面一层内皮细胞及下方内含大量的平滑肌细胞(SMC)的胶原基质所组成,然而,有人发现TIPS假性内膜中的内皮细胞非血管内皮细胞,且SMC的来源与血管平滑肌也有不同.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后在形态和生物学功能上与SMC有相似的特征,因此我们推测HSC在TIPS再狭窄中起重要作用.支架的内皮化是维持支架通畅的重要条件,而内皮素(Ets)是内皮细胞分泌的重要的多肽,在以上假设机制下,内皮素对HSC的作用有待研究.目的:通过离体的细胞培养研究内皮素-1对大鼠肝星状细胞表型改变及增殖的作用,阐明内皮素-1在肝损伤不同阶段对HSC的影响,为TIPS术后分流道再狭窄的形成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胶原酶、链霉蛋白酶灌注法分离大鼠的HSC,用含有0.2%BSA的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加入内皮素-1作用,24小时后光镜观察细胞表型的变化;原代及传代培养的HSC用含0.5%或2%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24h后,<3>H-胸苷嘧啶核苷掺入法测定内皮素-1对肝星状细胞DNA合成的效应.结果:(1)加入内皮素-1培养的HSC,在含0.2%BAS的无血清DMEM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后,细胞呈"活化"状态.(2)原代培养的HSC在0.5%的胎牛血清中,内皮素-1刺激DNA的合成;在2.0%的胎牛血清中,DNA合成量无明显差别.(3)传代培养的HSC在0.5%或2.0%浓度的胎牛血清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内皮素-1的DNA合成量明显降低.结论:(1)内皮素-1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表型改变具有刺激作用.(2)在早期培养阶段,在低浓度的胎牛血清中,内皮素-1刺激肝星状细胞的增殖,且与内皮素的浓度依赖关系.在较高浓度的胎牛血清中,不同浓度的内皮素对HSC无显著的刺激或抑制作用.(3)在传代的肝星状细胞高度活化阶段,内皮素-1显著地抑制HSC的增殖,但无浓度依赖关系.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评价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 RTE)技术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诊断价值。  研究方法:  首先
该文通过对CHF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清T和cTnI同时进行测定及抗心力衰竭治疗前后,比较CHF患者这两项指标的改变,初步探讨血T和cTnI两者的联系.结论:1 CHF患者血T水平降低及血
目地:研究丝裂霉素C联合BIAK细胞对膀胱肿瘤细胞的杀伤机制和衔接使用时机,探讨化疗和生物治疗有机结合的最佳方案,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1.健康者外周静脉血10ml,梯度密度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