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掌握河南省豫中、豫北两个生态条件下近年来培育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的冠层结构、干物质积累及各小麦品种光热利用现状,以期选出适宜不同地区栽培的光热高效利用品种,减少麦-玉两季间的光热资源浪费,进一步优化豫北、豫中地区小麦种植结构,而为实现麦-玉周期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建议。本研究于2013-2014年度在豫中许昌和豫北新乡同时开展,比较了不同生态区相同冬春性小麦品种间的生理生态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弱春性品种主要生育时期进程较其它品种早,花后株高较其它品种高,但返青期后弱春性品种的分蘖量并没有表现出优势。豫中豫北冬春性小麦品种间开花期株高构成指数均无显著差异,豫北弱春性品种的倒二节长和株高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豫中弱春性品种的倒一节长显著大于其它品种。叶片角度指数在两生态区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间差异不显著。2、各主要生育期,豫中区小麦旗叶的SPAD值含量高于豫北。不同冬春性对小麦旗叶SPAD值的影响较明显,且冬性品种旗叶SPAD值在各时期较其它品种高。不同生态区各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呈正比,与胞间CO2浓度反比。两生态区各小麦品种的Fv/Fm从拔节期开始随着生育期的进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幅度小,基本维持在0.8左右。3、豫中区不同生态区相同小麦品种的冠层截获PAR高于豫北区。开花期时,两地区冬春性小麦品种间PAR差异显著,冬性品种最大,弱春性品种最小。4、拔节-开花期时两生态区各小麦品种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最快,豫北区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表现为弱冬性>半冬性>冬性>弱春性,豫中区表现为:弱春性>弱冬性>冬性>半冬性。5、豫中小麦总光能利用率和热能利用率以弱冬性最高,豫北区则以弱冬性和半冬性最大。豫北区籽粒光能利用率(x)和产量(y)的关系可以用回归方程表示y 47039.175 7967.24 ln 0.995?,热能利用率(x)和产量(y)的关系可以表示为y 2930.828.0.998?。豫中区籽粒光能利用率(x)和产量(y)II的关系可表示为y 47104.661 7995.944 ln 0.997?,籽粒热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关系可表示为y 2930.835.0.997?。两生态区的小麦生产潜力均有很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