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学生的学习中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中学生在未受到更高等的教育之前对本国及外国历史发展状况最直接的了解方式,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教科书演变过程的梳理及分析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现今的教材,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助益。本文以建国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苏联历史的描述为线索,从中折射出建国后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题的提出。虽然之前有相当数量的关于历史教科书的研究,但很少有文章或著作专门以某一个国家在历版教科书中的形象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像苏联这样一个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家。因此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其次分别从教科书中关于十月革命的描述、对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描述、对苏共早期历史上被斯大林打倒的重要领导人的描述、对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的描述、对战后苏联的描述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接着从五个方面对教科书中苏联史所呈现内容的原因进行探析,分别是: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中苏交恶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苏东剧变与新时期时代主题的交织影响。在此基础之上,从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来探讨历版教科书对苏联史描述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认为历版教科书都体现了很强的时代特色,但是许多内容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不利。文章的最后提出笔者对教科书编写的一些浅显建议。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在平衡时代要求与尊重事实之问来选取适当的材料,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