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胃癌螺旋CT征象与手术病理及组织分化相关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目前临床应用经验较成熟、结果较准确、实用价值较大者为螺旋CT。研究显示,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全面评价胃癌的浸润及转移,准确评估术前分期。
方法:对57例胃癌病人术前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扫描前空腹,检查前10min肌注盐酸654-220mg,口服温水800-1200ml。先行平扫,然后分别于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开始后25s(动脉期),65-70s(门静脉期),3-4min(延迟期)进行增强扫描。57例病人均于检查后一周内施行胃癌切除术,并将螺旋CT结果与手术病理及组织分化进行对照。
结果:1.螺旋CT对T、N、M和TN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82.46%(47/57)、78.95%(45/57)、100%(4/4)和80.70%(46/57),均与术后病理分期相关(P<0.005)。2.高/中分化癌与低分化癌的螺旋CT征象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螺旋CT征象包括病灶大小、厚度、强化特点、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3.胃癌病灶厚度大于15mm、大小超过50mm、动脉期-门静脉期呈弥漫型强化多为低分化癌,其浆膜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多为Ⅲ+Ⅳ分期。4.胃癌病灶厚度小于15mm、大小小于50mm、动脉期-门静脉期呈肠型强化多为高/中分化癌,其浆膜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低,多为Ⅰ+Ⅱ分期。5.螺旋CT示胃癌浸润多个胃区、邻近脏器侵犯(T4)及远处转移(M1)者均为低分化癌。6.螺旋CT示有淋巴结转移(N1+2)、远组淋巴结转移(N2)和Ⅲ+Ⅳ分期中分别有76.92%、84.62%和84.62%为低分化癌。7.螺旋CT示无淋巴结转移(N0)、近组淋巴结转移(N0+1)和Ⅰ+Ⅱ分期中分别有61.11%、51.61%和77.78%为高/中分化癌。
结论:1.胃癌螺旋CT的TNM分期与手术病理相关。2.胃癌螺旋CT征象包括病灶大小、厚度、强化特点、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与手术病理、组织分化之间具有相关性。3.胃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术前组织病理学评估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胃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正确评估。
第二部分:胃癌组织中COX-2、nm23-H1蛋白和mRNA表达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疾病。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以多个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为基础的多步骤多阶段过程,并通过其表达产物作用于细胞生长、分化及代谢过程,最终导致癌变。环氧合酶-2(COX-2),是一种诱导型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转移抑制基因23(nm23)-H1对肿瘤转移有抑制作用,是目前分离到的对肿瘤转移起着负调控作用的最具代表性的基因,nm23-H1与消化道肿瘤关系较为密切,其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原位杂交和RT-PCR等技术,多方位检测了57例胃癌组织中COX-2、nm23-H1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对57例胃癌组织中COX-2和nm23-H1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2.采用原位杂交、RT-PCR等技术对57例胃癌组织中COX-2和nm23-H1的mRNA表达进行检测。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经SPSS11.0软件进行x2检验(chi-square),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显著性水准a=0.05。
结果:1.COX-2蛋白免疫组化结果:57例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32例,阳性表达率为56.14%。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Lauren分型明显相关(P<0.05),而与组织分化不相关(P>0.05)。2.COX-2基因原位杂交及RT-PCR结果:COX-2基因原位杂交结果与RT-PCR结果具有明显的一致性。57例胃癌组织中,COX-2mRNA表达42例,阳性表达率为73.68%。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Lauren分型明显相关(P<0.05),而与组织分化不相关(P>0.05)。3.nm23-H1蛋白免疫组化结果:57例胃癌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26例,阳性表达率为45.61%。在浆膜侵犯组、淋巴结转移组、TNM分期组和组织分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肿瘤大小组和Lauren分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4.nm23-H1基因原位杂交及RT-PCR结果:nm23-H1基因原位杂交结果与RT-PCR结果具有明显的一致性。57例胃癌组织中,nm23-H1mRNA表达30例,阳性表达率为52.63%。在浆膜侵犯组、淋巴结转移组、TNM分期组和组织分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肿瘤大小组和Lauren分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5.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mRNA阳性表达率及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mRNA阳性表达率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6.COX-2与nm23-H1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1.首次联合运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RT-PCR技术检测了胃癌组织中COX-2、nm23-H1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从而阐明了COX-2、nm23-H1蛋白和mRNA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2.COX-2蛋白及mRNA表达与胃癌的T分期、N分期及TNM均相关,提示COX-2基因与胃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有关。3.COX-2蛋白及mRNA表达与肿瘤大小均相关,提示较大肿瘤产生较多量的COX-2,进而促进肿瘤的生长。4.nm23-H1蛋白及mRNA表达与胃癌的T分期、N分期及TNM均相关,提示nm23-H1基因与胃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有关。5.nm23-H1蛋白及mRNA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相关,提示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与转移潜能密切相关,低分化胃癌组织更具转移倾向。6.COX-2蛋白、mRNA表达与nm23-H1蛋白、mRNA表达均不相关,提示COX-2促进肿瘤浸润和转移和nm23-H1抑制肿瘤浸润和转移可能是通过各自独立的途径发挥作用。
第三部分:胃癌螺旋CT征象与COX-2和nm23-H1表达相关性研究
背景和目的: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一直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其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因素。对比研究显示,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全面评价胃癌的浸润和转移,是胃癌术前分期的可靠检查方法。肿瘤的螺旋CT表现有其特定的病理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可从基因、蛋白水平反映病理学改变。研究表明COX-2是一种诱导型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它将花生四烯酸代谢成各种前列腺素产物,参与维持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功能,与人类消化道肿瘤密切相关。而nm23-H1基因是抑制肿瘤转移的最佳候选基因,其mRNA或其基因产物的低表达与肿瘤转移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本研究将胃癌的螺旋CT征象与COX-2和nm23-H1表达相对照,旨在探讨胃癌螺旋CT表现与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关系,研究螺旋CT胃癌浸润及转移的生物学特性。
影像学表现与基因、蛋白表达以病理形态学为中介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针对胃癌的螺旋CT表现特征:如厚度、大小、强化特点、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与COX-2、nm23-H1表达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胃癌螺旋CT征象与基因、蛋白表达间的关系,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胃癌的分子生物学行为,为肿瘤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确实的依据,有关胃癌螺旋CT征象与COX-2、nm23-H1表达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方法:本组对57例胃癌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术后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SP法、原位杂交及RT-PCR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OX-2、nm23-H1的表达。实验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取a=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结果:1.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57例胃癌T分期的准确性为82.46%,N分期的准确性为78.95%,TNM分期的准确性为80.70%。2.57例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6.14%,COX-2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73.68%,与螺旋CT征象上的肿瘤厚度、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而与肿瘤强化方式不相关(P>0.05)。3.57例胃癌组织中,nm23-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5.61%,nm23-H1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52.63%,与螺旋CT征象上的肿瘤厚度、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而与肿瘤强化方式不相关(P>0.05)。4.57例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与nm23-H1蛋白在胃癌中表达不相关(P>0.05);COX-2mRNA与nm23-H1mRNA在胃癌中表达亦不相关(P>0.05)。
结论:1.胃癌螺旋CT征象上的肿瘤厚度、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与COX-2的高表达密切相关。2.胃癌螺旋CT征象上的肿瘤厚度、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与nm23-H1的低表达密切相关。3.胃癌螺旋CT征象与COX-2及nm23-H1表达情况相结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了解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