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良资产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深刻威胁着我国金融业的安全,甚至危及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采取了多种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增强了其实力,但没有从源头上遏制住不良资产的增生。因而,如何建立健全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运营机制,从根本上遏制不良资产的滋生,已经成为理论界、实务管理部门、社会民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2003年以前的几次注资,阐述了注资同不良资产的天然联系,进而对2003年注资的背景、效果和学界评价进行了综述,然后分析了注资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规模反弹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从内部管理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缺陷,促使不良资产产生;从信贷结构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加剧了信贷风险的积聚,导致不良资产的增生;从信贷合约看,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将伴随整个信贷过程,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处理和契约设计能力相对较弱,成为不良资产滋生的诱因;从外部环境看,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前金融生态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很多情况下无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加大了不良资产发生的可能性。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防范不良资产反弹的具体措施。即,一是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造信贷流程,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一方面,通过推进风险体制改革,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建立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及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建立风险经理激励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问责制度等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降低不良资产增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再造信贷流程,实行“三位一体”的平行作业式,提高信贷质量,减少不良资产的滋生。二是积极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分散风险。通过积极拓展优质中小客户,使信贷资产多元化,分散信贷风险,减弱不良资产发生的概率。三是完善信贷契约,降低不良资产发生概率。四是积极适应外部环境,保护国有商业银行合法权益。通过这些尝试,真正使国有商业银行摆脱发展过程中的不良资产降低——扩张——再降低——再扩张的恶性循环,实现资产业务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