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剧,森林资源在陆地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位。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为人类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研究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社会和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而,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评价研究对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漳平市的生态公益林资源为研究对象,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压力和森林的承载能力构建生态公益林建设评价体系,在GIS技术支持下,对漳平市生态公益林资源的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评价,为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空间布局结构调整,提高林地利用水平,更有效地发挥生态公益林的效益和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论为:⑴利用1996年-2004年研究区降雨量、蒸发量和降雨量/蒸发量、森林覆盖率、单位土地面积蓄积、天然林占总面积比例、阔叶林占总面积比例、林分比例、竹林比例、经济林比例、灌木比例、成过熟林比例、近熟林比例、中龄林比例、幼龄林比例、平均胸径和区域的径流量为基础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确定区域气候和森林资源结构的变化对水文的影响关联度,结果为:成过熟林的比例>经济林比例>平均胸径>灌木比例>竹林比例>单位土地面积蓄积>阔叶林占总面积比例>林分比例>森林覆盖率>天然林占总面积比例>近熟林比例>中龄林比例>幼林比例。⑵依据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森林水文效应影响分析结果,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效益功能、社会影响以及林分结构质量三个方面选择森林固碳能力、生态公益林占土地面积比例等11指标,构建生态公益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对构建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划分等级。研究所选择的龄组结构、平均胸径、单位面积蓄积量、树种组成结构、郁闭度、灌木层盖度、生态公益林占土地面积比例、森林占土地面积比例、森林固碳能力、人均森林占有量、森林产业占经济总产值比重11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225、0.1614、0.0807、0.0634、0.0349、0.0192、0.1639、0.0625、0.0358、0.02765、0.02765。⑶以镇为单位通过GIS技术获取各指标基础数据,结合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实现漳平市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效果评价,评价结果为2.59,处于良好状态。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若干建议,以期为漳平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