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北地区黄土主要以全新世(Q4)坡积黄土为主。这些黄土土质疏松、多孔、稳定性差,具有明显湿陷特征,如何科学、高效地解决黄土湿陷引起的路基、路面病害已经成为西北黄土地区公路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前,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技术主要依据交通行业《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GB50025-2004)等相关规范,其中,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要求条目很少、相对较笼统,主要依靠案例与经验,缺乏结合湿陷性黄土具体特点,处理技术及其参数的适用性分析。 为了有针对性地形成宁夏地区黄土湿陷性处理技术体系,本论文收集了大量一线施工现场的土工试验数据,分析了近几年来宁夏地区个别病害较多的公路产生坑穴与边坡崩塌及桥头跳车的产生原因及有效的维修案例,包括高速公路行车道范围内挖方与填方及填挖结合部位典型病害。以G309线固西高速公路为依托,在总结工程经验、调研湿陷性黄土路基工程病害、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采集了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工艺下的处理效果。分析固西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与含水率、湿陷系数与饱和度等相关性及其演化模式,研发了典型路段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与营运全过程监测系统,并结合仿真计算、土力学试验和工程监测数据分析,提出并形成包含桩孔直径及布置、桩孔填料、质量检验评定等全面的宁夏地区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和施工关键工艺要求和技术参数,在保证固原至西吉公路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质量的同时,全面提高宁夏地区湿陷性黄土处理技术水平,为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