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川中南部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等学科为理论指导,充分运用野外实测剖面、钻测井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全面开展区内中二叠统储层特征研究。区内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为一套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依据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及电性特征等,将栖霞组细分为栖一段、栖二段两个层段,茅口组细分为茅一段、茅二段、茅三段和茅四段四个层段。栖霞组以深灰色~灰色、厚层~块状的泥晶生屑灰岩及含生屑泥晶灰岩为主,局部层序夹有燧石结核,其中栖二段以豹斑状灰岩为标志;茅口组下段发育“眼球状”灰岩,中上段以浅灰色厚层状的泥~亮晶生屑灰岩为主,局部夹有燧石结核或硅质薄层,顶部为深灰色含生屑泥晶灰岩,偶见泥质、碳质等。根据区内沉积相标志,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研究区主要为开阔台地相,局部地区和层位发育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可细分为开阔海亚相、台内浅滩亚相、滩间海亚相三类;局限台地相以局限瀉湖为主。在对各单井及剖面进行连井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沉积相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栖二段和茅三段台内滩体较发育,研究区中部滩体较东、西部发育。根据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数据、钻测井测试分析成果等,明确了川中南部地区中二叠统储集岩类型和储集空间类型。储集岩主要为细~中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颗粒灰岩;储集空间以次生晶间(溶)孔、粒间(溶)孔为主,次为溶缝及溶洞,为低孔低渗储层;根据孔、洞、缝之间的组合关系,其储层类型主要为裂缝~孔洞型。同时,在地层、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钻测井测试分析成果等,认为中二叠统储层在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栖二段、茅二B亚段及茅三段。其中,栖二段储层主要发育于研究区中部,储层累厚2~18m;茅二B亚段储层主要发育于广安~华蓥西地区,储层累厚8~20m;茅三段储层分布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储层累厚3~32m。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沉积相、建设性的成岩作用、古地貌格局和构造作用四个要素是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有利的台内滩亚相是储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建设性的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储层后期发育的主要因素;古地貌陡坡影响着溶蚀作用的发育,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有利于改善岩石的储渗能力,为优质的储集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