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引领的古史辨思潮兴起,在史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古史辨学者不仅讨论与三皇五帝有关的上古史问题,还讨论《易经》、《诗经》等经学问题,以及诸子学的儒、墨、道、法多家的问题,要求还原历史原貌,建立新史学体系。20世纪易学就在古史辨易学讨论的氛围中展开,出现了与此时期象数派、义理派发展并不相同的新路径。古史辨学者讨论了关于《周易》经传作者、年代、性质,孔子与《周易》关系,以及观象制器说等等问题,完全开辟此时期的易学新论域,之后半个世纪易学的发展还是在古史辨的论域中展开。因而,古史辨易学问题的来源,古史辨易学对前人易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是值得注意的。20世纪初,日本学界因为崔述的《考信录》掀起了疑古辨伪的思潮,早于古史辨思潮十几年,出现较早的日本疑古思潮对古史辨思潮的影响,以及此时期日本易学与古史辨易学的关系也都值得讨论。 本文在结构上分六章。绪论,主要释题、介绍相关研究成果、篇章结构、研究方法。第一章以顾颉刚为主体,论述古史辨思潮展开的背景。第二章介绍传统主流易学思想和前人易学辨伪成果,并讨论古史辨易学辨伪的论题、思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第三章、第四章,是古史辨易学研究的主体,依史学论域分为:伏羲神农与上古史、文王与卦爻辞、孔子与《周易》、《周易》经传的性质及关系四部分,具体展开古史辨易学的发展脉络及其核心的论域。第五章,研究古史辨易学与日本疑古思潮易学辨伪的交互影响。第六章,对古史辨易学的总结与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