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眼睛?谁的地理?——从美、中“国家地理”类杂志看跨文化传播的一种路径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世纪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了新的复杂景观。。本文主要探讨的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一种“地理”路径——“国家地理”类媒体的跨文化传播。在目前中国“国家地理”类媒体兴起的大环境中,本文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代表的中国“国家地理”类杂志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这一在国际上最具典型性和影响力的传媒产品所形成的一组对应关系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分析了“国家地理”类媒体的生产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其对全球文化建构的重要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应对之策。   首先,本文对传媒中的地理概念和传播全球化进行了理论梳理,并指出“国家地理”类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殊意义:它不仅有着特殊的媒体运作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读本。   其次,通过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中国同类杂志的历史和现状的梳理,勾画了“国家地理”类媒体的现实图景:其全球化有着经济和价值观两方面的驱动力,而它在进入国际传播领域以后所面临的,不仅是受众和广告市场的扩大,也有政策壁垒、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冲突,更有同类型媒体间的激烈竞争。   第三,对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国家地理》在形式、风格、价值观、编辑方针、组织机构和内容生产机制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阐明了发展中国家争取“地理话语权”,参与全球文化建构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虽然视角差异和文化冲突客观存在难以避免,但必须注意到不同视角之间也具有相互补充性,积极的对话和竞争永远比粗暴的对抗和斗争更为理性。   第四,通过两者客观差距的比较,以及对《中国国家地理》的采访调研,探讨了《中国国家地理》在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力图提供解决之道,推进中国“国家地理”类刊物的真正繁荣。   最后,希望通过对这一地理路径的描绘,唤起大众对“地理”话语空间的重视。
其他文献
本世纪初,三农问题再次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家开始调整三农政策。媒体也作出相应的调整。 农村报一直是三农报道的主体,建国后由盛而衰,再盛再衰。到本世纪初,农村报
改版是报纸内容和形式在总体设计上的改变与调整,是提高报纸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1978年之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新闻界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新闻改革。中国内地的报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