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古代,“放逐”有着丰富内涵,涉及政治、文学、艺术等多个层面。而作为一种特殊经历,放逐为文艺创作提供灵感,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也建立起一套审美观念和术语。“放逐”意象并非只有真正获罪服刑之人才能运用,与之相关的作品可能出自真正的流放者,也可能是贬谪官员、漂泊江湖的失意文人……不论是否真的有过相关经历,这些作者都将自己视为放逐者,以成为这套放逐文学体系中的一员,从而获得情感共鸣,以此为基础的文艺意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放逐”有着丰富内涵,涉及政治、文学、艺术等多个层面。而作为一种特殊经历,放逐为文艺创作提供灵感,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也建立起一套审美观念和术语。“放逐”意象并非只有真正获罪服刑之人才能运用,与之相关的作品可能出自真正的流放者,也可能是贬谪官员、漂泊江湖的失意文人……不论是否真的有过相关经历,这些作者都将自己视为放逐者,以成为这套放逐文学体系中的一员,从而获得情感共鸣,以此为基础的文艺意象,也由放逐扩展到贬谪、失意、不遇、避世等边缘化的身心处境。这种创作状态,也影响到绘画。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元明之际山水诗画中的“放逐”意象,其可被视为一种真实存在的艺术趣味模式:一则,虚指荒寒萧条之意象;二则,也实指与放逐者相关的作品。特别是在山水画中,与“放逐”相关的作品并不单指某一题材,而是由以“潇湘”山水为主体的一系列相关题材组成,或者说是诠释山水画内涵时,设定的一个思路,在后世更演化为一种关于艺术的趣味和情调,与放逐文学联系密切,借助题画诗言志抒情,富有强烈隐喻性,最初多为行旅山水和小景山水,体现离别、思乡的主题,后世随着隐居山水的流行也以新的图像形式加以呈现,展现秋冬时节之景,画雾霭缭绕、辽阔江景及山居寒林,传达荒寒的视觉效果。本文拟运用文献和图像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元明之际与放逐相关的诗画作品,探讨此阶段文人对北宋“流放山水”的态度和引用。此时与放逐相关的画作,加入了对前代图像及诗作的理解,且具有时代特色;留存下来的相关题画诗,与美术史的关系看似疏离,并未得到更多的解读,但事实上却与这一时期的图像进行着密切互动。当我们以更为多元开放的态度看待这一时期富有放逐隐喻的诗画作品,也就获得了更立体地展现元明之际美术史面貌的可能性,将山水诗画中的“放逐”意象与这个阶段怀旧趣味、书斋山水的研究相关联,最终能够更深层地挖掘出作为一种艺术观念的放逐趣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并站在美术史视角上对受其影响的诗画进行解读,剖析出元明之际的文人对历史上放逐人物和山水画作的态度。同时,在对元末明初这一特定时期具有放逐经历的文人画家的事迹和作品的梳理过程中,揭示出“放逐”意象在山水画史中的变迁,以及其中隐含着的文人艺术发展过程中,由“诗画一律”向“笔墨自律”衍变的潜在脉络。
其他文献
米芾《畫史》是繼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之後,中國繪畫史中又一重要文獻。《畫史》載録自晉至宋朝米芾所閱之畫作,列其藏家、述其風格、辨其特征、論其真假,并敘裝潢裱褙、筆墨紙硯之製,間或天文、聲韻之論,是研究魏晋至北宋繪畫傳統的關鍵史料。米芾所處的時代,在朝廷的推崇與文人修养推動下,形成了獨特的品評標準和觀看方式。本文試圖在校勘的基礎上,以文獻學和美術史的雙重視角來審讀《畫史》,试图勾勒米芾及其同时期士大
稠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和生物活性分子之中。此外,由于其独特的共轭体系,使得它们在有机光电材料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开发简洁高效的路线合成稠环化合物是国内外有机合成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方向之一。本文主要研究钯催化C-H键活化构建稠环化合物,利用芳基卤化物原位形成的活性钯杂环,实现邻位官能团化和新颖转化。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一、对近年来利用钯环中间体发展的官能团化和新颖的转
太阳能热互补联合循环发电(ISCC)系统作为一种较为清洁、高效的发电技术,在降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中天然气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光热系统的投资,减小光热运营成本。本文主要以槽式太阳能热互补联合循环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制定系统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展开动态性能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三种不同槽式ISCC系统(传统的导热油槽式技术、直接蒸汽式的槽式技术、以压缩空气为换热工
沸腾传热是高热负荷表面保持相对较低温度的有效手段,具有高传热系数的特点,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芯片冷却以及能源化工等诸多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和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微纳结构表面和表面改性等强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尺度下沸腾传热继续变成相变传热强化等领域的热点之一。由于实验手段和理论研究很难从分子层面进行分析和观察,分子动力学被广泛地应用到纳米尺度沸腾现象与机理的研究中。因此,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
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核心措施之一是持续推进使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而在绿色能源电价补贴退潮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风电场的运维水平、加强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已成为风电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使用获取成本低、测点类型丰富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系统的历史
煤炭燃烧过程导致的砷、硒和铅等有害痕量元素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其中燃煤机组是主要人为排放源之一。本论文在优化微波强化消解法基础上,与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相结合,建立了煤及其燃烧副产物中砷、硒和铅含量的精准测试方法,进而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法确定了上述微量元素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具体考察了洗煤过程煤中砷、硒和铅迁移转化规律和热释放特性;针对超低排放燃煤机组,开展了全流程砷、硒和铅迁移
在现代玻璃艺术研究领域,多数学者把焦点投向了美国——被学术界定义的“国际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发源地。事实上,捷克“工作室玻璃”的萌芽要早于美国,捷克在窑铸玻璃领域建立起来的独特的学术体系与工艺制度模式更是在全球形成了先行的示范。然而,无论是捷克本土还是其他国家,研究者们对玻璃的观看几乎都是从作品鉴赏或者工艺教学的角度着眼,鲜有针对某类具体的工艺系统进行专项的梳理与深掘,这给本文提供了一个着实的切入点
基于机器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是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表面缺陷检测作为工业生产中产品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表面缺陷检测还是进行日常设备维护的重要手段,及时发现表面缺陷能够有效延长设备的寿命。随着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背景单一、缺陷明显等简单环境下的表面缺陷已经取得了较好地检测效果,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是对于复杂环境下的表面缺陷,由于干扰因素多、涉
目的:以脑卒中为首的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通过预处理手段增强脑损伤耐受性已经成为该类疾病的基础研究热点,但低氧预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为解决为期10天的较短时间内,海拔5000米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刺激对正常大鼠的影响,低压低氧预处理对梗死大鼠模型是否存在神经保护作用,间断预处理与持续预处理对梗死模型的影响是否相同,哪种预处理方式更优等一系列问题,探索
利用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建立人工草地或改良天然退化草地是促进黄河源区草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之一。但采用多年生禾草建植的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利用2-4年后因自然演替及人为管理不当等原因而出现退化,杂草滋生蔓延,助推了人工和改良草地的进一步退化,给高寒地区退化草地治理和持续利用带来严峻的挑战。本研究以高寒人工草地常见杂草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