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在发展中国家R&D投资的快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新动向。跨国公司R&D全球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R&D投资的不断增加,对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和区位理论提出了挑战,因而,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其中,R&D投资的区位始终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按照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母国和发达国家是R&D机构的适宜区位。跨国公司即使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少量的R&D机构,其职能也仅限于支持地方生产。目前的事实是,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不仅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且其设立的R&D机构也在从事针对全球市场和区域市场的产品开发乃至研究工作。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有何特点?其投资动机是什么?其区位选择有没有规律和模式可循?本文在深刻理解跨国公司R&D组织变化的基础上,全面考察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R&D投资的发展演化历程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构造指标体系对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R&D区位条件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R&D投资的区位划分为知识利用和知识生产两种类型。以新加坡和台湾为典型案例,分别对跨国公司知识利用型R&D投资和知识生产型R&D投资的区位因子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利用型R&D投资的区位指向是接近地方生产,知识生产型R&D投资的区位指向是楔入知识高地。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构筑了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区位理论和区位模式,进而,从理论上对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R&D投资的区域效应进行了辩证分析。最后,应用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区位模式考察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并提出了中国吸引和利用跨国公司R&D投资的综合性政策框架。 论文的整体框架分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三大部分,共十章,每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交代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并提出拟解决的问题。接着,对理论界围绕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两个观点开展的各方面研究予以总结和梳理,对学者们就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R&D投资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对全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做出了安排。 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框架。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不断增加,对区位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根据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似性,引入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初步构筑了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区位理论。 第三章对跨国公司R&D活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19世纪以来,跨国公司的R&D活动经历了一个从逐步内部化,再到不断外部化的发展历程。目前,跨国公司R&D活动具有投入增加较快、R&D强度不断提高、R&D活动的外部化和分散化程度不断加深等特点。 第四章阐述了跨国公司的R&D组织变化,这是形成跨国公司R&D全球化现象的微观基础。跨国公司对其R&D机构进行区位调整和功能重构,促使其全球R&D组织从单中心集中型模式向网络型模式演化。企业的资源观对跨国公司的R&D组织变化提供了全新的阐释。 第五章对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趾D投资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全面研究。首先,总结了从196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服D投资的发展规律。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先后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上升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在空间演化上经历了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两个过程。其次,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和GIS手段展现了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R&D投资的空间格局:亚洲和拉美成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世界R&D投资的两极;电子业R&D投资向亚洲集中,化学和运输设备行业R&D投资则更为分散;以研究为主要职能的R&D机构进一步向少数热点国家的焦点地区集中,以开发为主要职能的R&D机构则更为分散。最后,剖析了这一空间格局的成因。 第六章是对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R&D投资的区位类型的划分。跨国公司趾D活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上游的知识生产和下游的知识利用,分别具有不同的区位要求。前者考虑的区位因素包括趾D资源、基础设施条件和政府政策;后者考虑的区位因素包括东道国市场规模、FDI和出口。选择24个指标对24个发展中国家和.24个发达国家的区位条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整体区位条件差于发达国家,但也有部分发展中国家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是发展中国家最为薄弱的环节。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将适合跨国公司R&D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划分为知识利用和知识生产两种区位类型,其中,新加坡和台湾分别是两种区位类型的典型国家和地区. 第七章以新加坡为例对跨国公司在知识利用型区位毗D投资的区位因子进行了实证研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肤D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数额大,在新加坡R&D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高度集中于外资占主导地位的电子、化学和生命科学行业;所设R&D机构规模较小,主要行使技术支持职能。采用1990一2000年的数据对跨国公司在新加坡R&D投资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跨国公司R&D投资与其FDI和子公司出口额正相关,表明地方生产的规模和性质是影响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肤D投资的主要因子。另外,政府的积极政策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增加了新加坡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