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责任教育是中外教育界经久不衰的经典命题,中国自古就重视人才培养中对道德素养的提升,其中责任是主要内容之一,西方自近代以来各国都重视对其公民责任意识的塑造,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及途径,20世纪下半叶联合国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和“学会关心”的研讨会中都提及个人的责任培养。当下中国青少年一代面对信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身上担负着国家间实力竞争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党和政府也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责任教育是中外教育界经久不衰的经典命题,中国自古就重视人才培养中对道德素养的提升,其中责任是主要内容之一,西方自近代以来各国都重视对其公民责任意识的塑造,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及途径,20世纪下半叶联合国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和“学会关心”的研讨会中都提及个人的责任培养。当下中国青少年一代面对信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身上担负着国家间实力竞争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当代青少年责任感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历史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担负着提升素质、健全人格、培养能力等多种职能,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环境对青少年的责任教育大有裨益。21世纪伊始的新课改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原则发生了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从三维目标到五大核心素养的转变,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增强,为学生责任感及责任意识的提升提供了良性的环境。因此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责任教育的实践路径对公民的责任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功能的完善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责任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综合多种材料得出结论,责任教育包括自我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及民族责任、环境保护责任的培养,并具有连续性、主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结合责任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多个年龄阶段、多个学科的实践成果,总结高中阶段责任教育实践的三大原则,知行合一、分层引导、贴近现实。依据高中历史教学的对象、内容及目标,从个人、学科、社会等多个维度探究责任教育融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责任教育实践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在课程内容分布、教师认知程度、家校联动情况等方法亟须完善。第三部分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实践策略,如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课堂环节的完善、家校一体平台的搭建等。将责任教育实践的路径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实例融合,推动学生责任感和责任意识的塑造,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其他文献
在我国,生涯教育在前期一般是高校设置,同时还设置就业服务指导中心。通过设置相关课程、专门机构来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找到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做好人生规划。但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多是因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谨慎思考,在不做了解的情况下随意填选。真正来到大学学习时又发现和自己想象的不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影响工作。这说明学生应该更早地接触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通过互联网涌入普通人群的视野,我们既要尊重文化多元性,也要弘扬与传承本民族文化。中国人坚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不仅是文化信息,传承的更是中国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前沿阵地,应当自觉承担这一时代使命。文稿首先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普通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必要性,从新课程改革、高考试题、培养
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上都会通过练习习题的形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有错题的出现。由于不同学生对于错题态度以及对错题处理方法不同,最后的学习效果也有不同呈现。数学错题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种需要避免的错误,更是一种自主再学习的宝贵资源。数学错题不仅反应了学生在知识的学习、理解、应用等方面的不足与漏洞,也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老师在教学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逐渐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国家需要青年人的努力,社会需求合格的接班人,历史课程也要为素质教育添砖加瓦。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高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使命感应以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历史认同为基础,以历史课程为环节,将个人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紧密联系,传承历史故事,勇担历史使命。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学生的身心也与以往不同,有了发展变化。此外,高中课
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对人才培养和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中国,语言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传道受业解惑”的主要媒介,也是教师素养的外在表现。提升教师课堂语言专业性,更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思维的形成。本文以提升教师课堂语言专业性为着力点,推动教育改革,助力人才培养。在文献资料查阅和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教学和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本文叙述语和解释语也着力点,提
空间几何体是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得到的几何模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立体几何又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学生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高中公理化方法渗透的主要素材。由于其抽象、严谨的特点,女生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普遍感到吃力,这是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为高考必考的内容,很多女生在立体几何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始终无法突破
“少教多学”范式是指教师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学生在教师“少教”、“精教”过程中多学多思多行动,实现教与学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范式。教师通过针对性、启发性、创造性、发展性地“教”,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深度学习。这一范式的运用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及高考不断深化改革的需要,改变“满堂灌”式教学现状,教师在减轻教学压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同时
谈及“生态”往往会把它与自然联系起来,而生态系统失衡会导致全人类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如今“生态”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已扩展到了教育学范畴。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与传统教育初步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构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工具。为了促进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并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国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措施,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中历史教材的不断调整,历史课堂对一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课堂改革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通过讲授法的方式讲解,学生用记笔记的方式记录老师所讲的内容,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对很多知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更谈不上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索按照课改要求将课堂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和策略成为
在新时代新发展中,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而问题,是理解知识和形成思维的基础,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使其具备科学精神更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吁。在教育体制不断创新和改革的背景下,历史学科愈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能够实现自身综合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品格与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