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逐渐被提上议程,如何处理好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成为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考察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问题解决的关键。而这之中,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是完成上述目标的“阿基米德点”。但是,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表现出一系列显著问题,如教育理想多重困境、教育功能异化冲突、教育改革缓慢失效、教育观念矛盾对立、课程设置单一复制、教学理念陈旧落后等等。究其原因,人们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目标认识和理解的模糊与偏差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能否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都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关键因素。在这之中,基础教育作为为青少年普及知识和技能的正规教育,更是成为重中之重。然而,对于教育的实际效用到底有多大,不同阶层的老百姓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我国在建国以来就多次出现了所谓的“读书无用论”,认为教育并不能带来自身实质性的改变,而且多年的教育投资收到的实际效益也相对较低。更奇怪的是,那些已经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既得利益者”也逐渐开始排斥基础教育,“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使人进步”等口号也渐渐偃旗息鼓。两种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把基础教育的质量问题又推上风口浪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目标呈现“过度繁荣”状态,其中,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目标“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城市化为中心”、“以现代化为中心”等等提法不绝于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表现出一种“内卷化”的发展状态。“内卷化”描述的是一种非理想型的发展状态,是没有实际发展或者实际效益提高的变革和增长。也就是说,由于农村基础教育受到政策制度、经济、文化、生产力等外部因素以及老百姓思想观念和国民性格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出现了制定目标精细复杂、培养目标单一复制、目标内容对立矛盾等具有复杂性、复制性、矛盾性特征的“内卷化”发展状态,是一种看似丰富多彩、实则进步缓慢,难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无发展的增长”的困境。在梳理文献和田野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一状况:在目标领域中,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价值取向陷入“本体化”和“工具化”的矛盾之中,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出现“以城市为中心”和“以农村为中心”的对立,培养目标在制定过程中更是出现了单一复制倾向;而在非目标领域内,培养目标的“内卷化”则是体现在教育理念、改革、功能以及课程和教学等多个方面的混乱失效上。就现实而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目标的“内卷化”状态造成了当前学生迷茫、家庭消极、学校模仿、社会阻滞等不利现象。通过文献梳理、田野考察、调查访谈发现,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目标“内卷化”的形成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上,由于长期而来的二元对立思维,老百姓对城乡的定位大相径庭;客观上,建国以来政策和制度的摇摆加深了城乡的二元矛盾结构,甚至形成城乡二元对立,从而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目标“内卷化”的形成。现实中破解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目标“内卷化”的困境要求我们要能够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社会制度、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在破解路向上要做到两方面:一是破除二元对立思维,二是消除二元对立结构,这两点是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障碍。除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以外,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目标“内卷化”的现实原因仍然是农村教育自身落后的教育理念以及固有的教育弱势。因此,就农村基础教育自身而言,学校培养目标“内卷化”的破解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农村学校的教育观念亟待转变;其次,学校间教育资源需进行相互整合;最后,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制定与城镇化进程要能够协调适应。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实现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