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间的民间交往是民族关系发生的前提,是民族之间实际交往的基础途径,在民族关系的维持中始终属于常态的发展和存在,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相关研究领域产生了大量有关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史和民族史学理论的著作。但一般研究总是注重民族政权之间、民族上层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侧重和相对集中在官方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民族间的民间交往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民族间的民间交往为视角,以清代河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民族间的民间交往进行必要的发掘和研究。本文首先论述了选题价值和意义,阐明了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正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证。第一,阐述民族间民间交往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传统形式。对古代民族关系与民间交往的概念和形式进行梳理,在总结中国古代民族间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状态及其各自所包含的民族交往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民族间的民间交往贯穿于民族间的不同状态中,连绵不绝、持续不断,在民族间交往融合以及民族关系变化的进程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第二,以清代河套地区为例重点论述民族间民间交往的各种形式。移民既是民族间交往的主要动因,又是民族间民间交往的重要形式。在概述清初蒙古状况的基础之上,系统阐述清代进行的三次向河套地区的移民大潮,总结移民作为民族间民间交往的重要形式所展现的重要的历史意义;民族迁徙乃至定居之后,民族间开展了广泛的经济交往,成为民族间民间交往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在清代河套地区三次移民潮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不同时期河套地区蒙汉各民族间在农业、手工业产品以及商业方面的密切往来。除了移民以及经济交往之外,民族间的通婚以及风俗习惯的交往也是民族间民间交往的重要内容。第三,分析民族间民间交往的历史作用。在清代蒙汉民族间的民间交往中,蒙地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都经历了深刻的变迁,蒙地形成了蒙汉建立经济共同体为核心的新的民族关系格局。清代移民潮及其所引起的蒙汉民族间在民间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推动了蒙地蒙汉民族关系的变迁,进而推动了蒙汉民族间由分到和的历史进程,彼此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不可分离的民族关系,增强了民族间的凝聚力。这种社会变迁和新格局的构建对官方民族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民族间的民间交往作为维系民族关系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对促进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规范和引导民间交往的发展对缓和民族矛盾、推动民族融合有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