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仅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特征,而且在特定任务情境下也存在差异性。提问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教学方法,既体现着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提问都是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但是关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对学生认知水平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析教师提问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对教师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对话理论以及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法、访谈法以及课例分析法,从质性和量化两个角度对教师提问及其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笔者对20节实际课堂使用观察量表和编码表进行观察,同时对4名教师进行结构性访谈,并对其中典型课例做微观分析。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及建议:1、一线教师的提问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问题密集,大多呈碎片化、随意化;高水平问题较少,轻思维启发;叫答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追求效率,等待时间不充足;过程性反馈较少,师生对话难以展开。2、教师提问的问题水平、叫答方式、等待时间以及反馈类型对学生认知水平有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问题水平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低认知水平问题会抑制学生思维活动,高认知水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第二,叫答方式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无回答、教师自答使学生思维成果无法展示,集体回答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个体回答促使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激活学生思维;第三,等待时间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中度相关:过短的等待时间造成学生思考不充分,恰当的等待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无效的等待时间造成学生消极回应;第四,反馈类型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无反馈、结果性反馈阻断学生思维,过程性反馈有助于深化学生思维。3、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对教师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第一,改进教师课堂提问:依据教学重难点提出“主问题”,形成“问题链”;改变叫答集体的习惯,鼓励交流讨论;恰当控制等待时间,避免无效等待;灵活运用追问、提示等过程性反馈,延伸对话。第二,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及个体差异;根据不同课堂情境发挥教学机智;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