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太平墓地再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as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太平类型是分布于东辽河流域,以后太平墓地为代表的一支青铜时代考古遗存。后太平墓地陶器组合有壶、罐、钵、杯、豆及富有本地特色的壶形鼎等,以素面束颈壶为典型代表,流行装饰器耳。年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下限可晚至春秋中期。本文采用类型学和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后太平墓地典型器物进行分组并对墓地进行分期,并将后太平遗址与墓地分期相对应。将后太平墓地分为四期,一至四期的年代分别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中期和晚期。在分期的基础上,对后太平墓地的布局进行探讨。第一期墓葬数量少,位于墓地的西南区,第二期墓葬数量仍不多,分布较零散,第三期开始形成对墓地的规划,与第四期墓葬呈西北—东南方向成排排列。推断墓地的埋葬顺序是由西南逐渐推向东面和北面的。墓地区域大体上与东辽河下游流域(东北—西南流向)平行,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展。从陶器分群的视角考察后太平类型的渊源与流向。后太平类型主要继承了马城子文化传统,同时吸收了高台山文化的部分因素,这说明后太平类型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从分布区域来看,后太平类型与其后的宝山文化在东辽河流域基本重叠,但两者之间存在不少的年代缺环,受现有材料的限制,后太平类型的最终流向尚不清楚。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比较可知,后太平类型与松嫩平原的白金宝文化、第二松花江流域的西团山文化、辽东地区的新城子文化、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等有着较为密切的接触和交流。另外,后太平遗存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也产生过一些影响。最后将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已有对后太平类型的认识进行比较和归纳。
其他文献
【正】 随着学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提高网络的应用能力,以实现网络的价值,各种基于网络的应用措施逐渐受到关注,其中VoIP网络的建设和应用成为现代智能化校园网建设的主
音乐教育属于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不但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而且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实践能力是
随着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深入,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已经在各级各类院校中展开。本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媒体理论以及信息技术培训实践,对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
介绍了一种基于绿色施工的混凝土搅拌站设计方案,该方案介绍了混凝土搅拌站施工的工艺流程、设计思路及环保措施,提供了设备施工的节约能耗、降低粉尘、减少噪声、混凝土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