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越加严重。大学生因为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而伤人、自伤的行为屡次见报,在校园内和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该如何更加准确地评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这是本研究关心的问题。回顾已有关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文献,社会支持能够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内化和外化心理症状。并且还发现社会支持可能影响人们采取哪种应对方式,而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又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以往的研究较少涉及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对大学生的适用性,也并未从双因素模型的角度探究应对方式对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两个小研究,采用问卷法,依次检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双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1为了验证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以50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收集的数据对三种心理健康理论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①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适用于中国大学生,其拟合度指数良好。其中单一指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各项指标最好;复合指标双因素模型拟合一般;单因素心理健康模型最差。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共有四类:完全心理健康者、易感者、有症状但自我满足者及完全病态者。四分法的分类方法在大学生中可行。研究2为了探究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采用问卷法,以36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四类人群在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消极应对上没有显著差异。②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显著相关;CHQ-12、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积极应对之间两两显著相关。③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社会支持和消极心理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认为单一指标双因素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即采用模型测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是恰当的,且有助于发现被传统精神病理学评估忽略的易感者和有症状但自我满足者。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与积极心理、社会支持与消极心理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另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影响积极应对来影响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本研究不仅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提供了实证数据支持,也同时给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