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世界各地普遍出现了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养老金资不抵债,养老金赤字财政难以承受,养老金融资导致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失调等问题,传统的现收现付公共养老金计划在银色浪潮的冲击下开始难以为继。为了保障国民老年生活水平和解决养老保障对财政的压力,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热潮。养老金筹资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和部分积累制。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即改革开放前旧体制的曲折发展和改革后新体制的确立与完善。我国政府经过不断探索,在上世纪90年代确定的统账结合筹资模式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巨大进步,其个人账户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向积累筹资模式转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是近年来新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其运行效果逐渐不如人意,人们对部分积累模式的质疑越来越大,并不断的研究回到现收现付模式或者渐变到完全基金模式的可行性。由于国外养老金改革的成功经验各有不同,当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分化严重,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紧密围绕公共养老金筹资模式这一核心问题,从宏观经济的基本模型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不同筹资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较系统的阐述了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中国,坚持和完善“统账结合”模式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并针对该模式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基本的解决思路。在理论分析上,本文从最基本的迭代模型展开,通过分析不同变量对模型的影响从而得到各种筹资模式的实际效果,并将这些变量映射到我国的宏观社会经济的实际形势里,以最直观的方式判断和选择最适合的筹资模式,从而回避了一些理论上分歧较大的问题。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养老金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等,并提出文章的总体思路和框架。第二章概括介绍公共养老金筹资的理论分析,概括指出不同模式的优缺点、互相之间的差异以及适用范围,并分析了世界各国的不同实践情况,后文的阐述打下基础。第三章回顾了我国公共养老金发展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改革应针对的具体问题以及整体目标,引发对养老金改革方向的具体思考。第四章重点从理论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各种筹资方式的影响,分别从储蓄、代际分配、经济增长以及劳动供给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综合评价了各种筹资方式的效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如果采用现收现付模式和完全基金模式将会面临的困难。正因为存在这些不利因素,得出了我国应该坚持完善现行部分积累筹资方式的结论。第五章是对完善统账结合模式的对策研究。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多支柱养老模式理念,本章把我国养老金改革的方向分成两个部分,分别针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外部和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外部问题主要靠发展其他支柱来解决,具体研究了企业年金计划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解决我国公共养老金面临力不从心的困境;内部问题则侧重于替代率机制的设计、法律法规的补充完善、做实个人账户等方面,保障机制的高效运行本文的主要观点为:第一,经济增长的稳定和代际转移分配的合理是难以同时实现的,实际上是效率和公平的选择问题。无论是哪一种筹资模式都存在自身的缺陷,必须要针对我国的改革目标进行取舍。第二,现收现付模式和完全积累模式都不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且长期来看这种不适应程度会加剧。部分积累模式综合了前两种方式的优点,而缺点的表现比较温和,可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的需要。坚持统账结合的筹资是我国目前合理的选择。第三,现行体制出现的问题并非完全来自制度本身的设计,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以及法律法规的漏洞都影响了养老金制度的效率。因此改革不能单纯的完善制度理念,而应该从各方面同时入手解决。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从萨缪尔森提出的引起学术界对养老金制度研究兴趣的世代交叠模型展开理论分析,高度简化了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集中于不同养老金制度下的经济效应。这有利于看清楚各个筹资机制的内在原理,从争论不休的各类学术意见中解脱出来,重点考虑实际问题。本文的不足在于过分简化的模型可能造成了一些重要变量的缺失,对一些可能的结果没有充分预见。此外简化的分析也使本文的政策建议部分比较薄弱,所提方案不够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