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殊花鼓在2007年2月,被河南省省政府和文化厅第一批纳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文殊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十二·五”时期要求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主要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个案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文殊花鼓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对其场域下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发展路径进行探讨,总结出传统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文殊花鼓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花会玩灯——打五件(打龙船)——二三对——地灯——花鼓戏这五个阶段。通过对文殊花鼓的宏观背景、筹资方式、组织结构及运作三方面进行考察及田野工作,可以看出,文殊花鼓目前的保存机制较完整,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但其原生态的文化信息依然浓厚,地方语言是特色,也是发展障碍。2.花鼓戏在发展传承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风向标式的引导作用,从建国前无政府的自给自足——“百花齐放”政策下的繁荣——政府主导偏离的濒危——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下的保护。3.文殊花鼓中传统体育:从组织形式、人员结构和活动方式可以看出,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活动内容具有娱神性、对现实生活的写实性、世俗愿望的寄托性、参与过称具有娱乐性、获取物质报酬性。4.文殊花鼓与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农业文化形态,目前只是作为文化娱乐的一部分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开展,具有明显的重情感交流轻竞技对抗、重群体轻个人,表演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传统体育还缺乏规则和制度。5.文殊花鼓与传统体育在发展和传承中的关系:文殊花鼓具有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媒介功能;文殊花鼓与传统体育在人们生活中具有承载关系、共生关系,物质和非物质的社会资源和资本进行互动时,彼此不断的融合和接受,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6.文殊花鼓场域下的传统体育文化底蕴深厚,是历时代的集体文化的智慧结晶,在现时态的生活时代,仍具有社会社会功能:神佑的心理安慰,人们情感宣泄的渠道,促进台上台下的互动,促进传统文化的协助发展,同时弥补文殊花鼓的不足,使场面上达到延伸。7.文殊花鼓场域下的传统体育的发展启示:传统文化与时代化接轨的同时,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场域,不能与传统文化接受相背离,传统体育的发展应以服务社会为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