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以后,科技进步和人口增长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人类掌握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日益膨胀,使得人类开始有意无意地无视自己生态系统对人类自身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创造并维持着许多必不可少的资源环境条件,并提供着许多环境和资源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能比较清晰地描述人对自然的依赖,人们需要用这种知识对各种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长远影响进行评价,以防止和减少带有自我毁灭性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出发,基于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的理解,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出发,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机理做了理论研究。发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非生物环境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生物环境则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的主体参与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过程的表现形式,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即生态管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等起积极作用的活动也存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起消极作用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城市化与工业化、土地开垦等。人类通过改变地球生境,使原来生境发生改变或将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以及破坏生态结构,提高化石燃料的物质循环率、改变水分循环的自然分布等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的程度、范围、大小起着影响作用。尝试描绘了四者之间的关系概念模型。在形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北省为例,尝试建立一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从尽可能量化的角度,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指标,构建了一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优、良、中、较差和差5个等级,利用专家打分法对各等级进行赋值,得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分取值范围为[0,9]。指标体系共包括1个目标层、4个系统层、8个要素层以及14个指标层。评价体系比较全面、系统地体现了河北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实际研究中,为验证指标体系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又选取石家庄水源保护区和北京市两个不同行政区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最后分别得到3个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分为4.85、4.35、3.84,由于水源保护区的特殊功能及地位,水源保护区在各项功能得分上都高于其他两地,体现了保护区的地域特点,符合实际区域生态情况。从时间尺度上选取了河北省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三年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2008年河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得分最高,河北省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现好转趋势。本文研究内容希望为建立一个客观、不依赖价值量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提供帮助,期望构建的评价体系使得区域内部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可比性。为日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供了简便、快捷的方法,也为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监测、评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