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带,既受西部内陆干旱气候影响,又受东部季风湿润气候作用,呈现出森林草原、半干旱干旱草原、干旱荒漠草原的生物过渡景象,高原内沙漠沙地镶嵌,与东部黄土高原形成了良好的过渡地带,孕育了本区农牧镶嵌的生业模式。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模式,这一地区始终是古气候研究的理想地带。鄂尔多斯高原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早期人类受环境影响较大,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进行古气候研究为鄂尔多斯文化兴衰提供了探索渠道和依据,更为鄂尔多斯环境演变提供了气候信息,有利于深入了解文明兴替,探索气候变化对环境演变进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东缘的寨山石城剖面和寨峁剖面进行环境磁学参数、色度、CaCO3含量、粒度的系统分析,探索该区沉积物特征规律。利用AMS 14C测年手段并结合以往研究,对寨山石城剖面建立年代框架,从而重建了鄂尔多斯高原70001500 a B.P.(B.P.为“距今(1950 A.D.)”年代)气候演化史。对鄂尔多斯高原文明演化史进行详细探究以及对遗址点进行分类总结,对比气候演化历史,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文明演化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鄂尔多斯高原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磁性矿物浓度较低,粒径较粗,以多畴(MD)、假单畴(PSD)和粗粒稳定单畴(SSD)为主。该区CaCO3含量变化遵循淋溶-淀积规律。粒度指标反映出鄂尔多斯东缘地区沉积物粒径较粗,以砂含量组分为主。(2)寨山石城剖面揭示了鄂尔多斯地区70001500 a B.P.的气候演化主要经历以下五阶段:70006000 a B.P.气候湿润,冬夏季风同相位变化,均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夏季风依然强盛,气候仍适宜;60005000 a B.P.气候较干,冬夏季风指标稳定在低位值波动,风动力、降水及土壤植被发育均较弱;50004500 a B.P.气候偏干,冬夏季风整体均处于高位值且具有强烈波动的特点,冬季风变化更为剧烈,显示出两次强风动力作用;45003500 a B.P.气候条件相对湿润,夏季风指标整体处于高位值,冬季风指标整体处于低位值;35001700 a B.P.气候先干后湿,夏季风指标波动较为稳定,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冬季风指标显示了3500 a B.P.以来,不断增强的趋势。(3)研究时段内,人类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受诸多因素影响,气候变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仰韶时期(70005000 a B.P.),鄂尔多斯高原地区人类文明受到中原仰韶文化诸类型影响,出现了长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与暖湿的气候条件不可分割;龙山时期(50004000 a B.P.),石城带出现,战乱频繁,生业模式出现变化,这些都与该时期气候不稳定,冷干事件有关;青铜铁器时代(40002171 a B.P.),游牧民族占领鄂尔多斯高原,诸多岩画与墓葬显示出由农业转变成畜牧业的生业模式,与这一时期干冷的气候变化相对应;秦汉时期(21711730 a B.P.),中原王朝能够在鄂尔多斯成功推行郡县制并大力发展屯垦,也获得了暖湿气候条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