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从古代中医文献梳理、理论内涵探讨、常见证型提炼、典型医案分析和现代文献综述等方面对中医心肾相关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和归纳。中医心肾相关的理论离不开阴阳五行,可追溯到《易传》、《洪范》,而《内经》及《难经》则将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并增加了解剖学的基础,奠定了该理论的基本框架。至后世,唐宋医家逐渐将“水火”理论落实于脏腑进行阐释,并且开始用于阐释相关的疾病;金元医家对心肾的升降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发,如李东垣的脾胃论为脾胃是心肾升降枢纽的学说奠定了基础,明清是心肾相关学说发展的全盛时期,医家在临床总结经验的同时从脏腑角度对心肾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法及方药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心肾相关的重要理论,如君火相火论、真阴真阳论、脾胃中枢论、心肾精血同源论等,逐步完善了心肾相关理论。近现代学者一方面对心肾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提炼和归纳,另一方面在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的研究,促进了心肾相关理论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是邓铁涛教授继承和发扬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该学说是邓氏基于中医五行学说,总结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实践而作出的一种理论学说。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及临床实践价值在近几年得到充分的认同和发展。中医心肾相关理论正是作为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子系统而被提出的,它是以阐发心肾之间生理、病理的相关机理及其指导临床辨证治疗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说,是对五脏相关理论的细化、充实和补充,有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临床指导意义。对心肾相关的具体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探讨。首先,阐述心与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归纳起来主要有经络通联,阴阳相生互用(包括了精血互化、阳气互用、神志互现)和君相安位;在病机上,传统认识心肾之间的病机主要归为心肾不交,但因其概念模糊,后世医家多存争议,本文在梳理历代医论结合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理清心肾病机之间的内涵,重新定义其主要的概念,并认为心肾之间的病机应包括心肾之间病邪的传变,阴阳互损(包括精血互损、阳气互损、神志病变)及君相失位等三个方面。在临床运用上,一方面梳理了心肾疾病相互传变及心肾失交的常见证型,并列举典型医案进行论证。另一方面,从肾病治心、心病治肾、心肾同治三个角度进行文献的查找,选取临床上常见的病种,进一步筛选和综述其核心内容,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医学理论,以此验证心肾相关理论对现代疾病诊疗的指导作用同样是积极有效的,同时也为心肾相关理论在指导现代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方面提供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