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内约束力培养研究是应时代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社会利益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在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时心态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显现,其焦虑心理、弱势心理、强烈的不公平感以及不择手段的急功近利、浮躁等,亦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冲击,导致一些学生心态恶化,行为扭曲,甚至出现校园暴力、个体自杀等事件。本研究认为,对这些非理性心态外约束力作用有限,要想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内约束力。本研究将内约束力定义为:个体受先天向群性和后天社会化的双重作用而产生的以善为取向对自我行为约束的内部力量。这种内部力量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中,是个体在处理这三者关系时出现的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的内部正向力量,其目的在于维系个体外部环境的和谐且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本文写作思路:定义确定——问卷编制——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分析——对策建议。应用课题组自编《大学生内约束力调查问卷》,对江西省四所高校600名大学生进行内约束力水平调查并选取部分学生开展访谈。结果显示:1)当代大学生内约束力水平尚可,特别是群性认知、友好交往、抑制冲动能力水平较高,但在关怀社会和抵制诱惑两个维度上较低;2)大学生内约束力水平在性别、年级、是否党员及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专业类别、本专科、父母最高受教育程度、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3)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养方式及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内约束力的主要因素。最后,本研究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通过培养大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科学的价值取向及理性的自我行为管理能力来提高内约束力水平;并提出内约束力培养的三个阶段“内化——外化——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