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且由于缺乏特效药,病情进展较快,控制效果不尽理想,在部分地区已成为终末期肾衰的最重要原因。中西医一直在研究、探讨本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形成定论,也尚未有特效疗法,同时中医治疗思路不尽一致,疗效评价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导师认为虽然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该病证候复杂,处方中往往共同运用多种治法,有可能互相牵制。而治法针对病机而设,应该分析DN的病机,为中医内科治疗DN提出指导性的治法,使方剂的配伍更具有针对性,组方更合理,并认为八法中的和法最为贴切。故在导师的启发下,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求探讨和法的内涵及其与DN病机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追溯和法的发展历程,探讨和法的内涵;另一方面,总结研讨DN病机的文献,提链出对DN病机的认识。最终笔者发现:1.和法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协调的理念以及健康观念中协调、平衡、正常的观点,随着方剂的创制和总结被古代医家提出,并且逐渐发展出自身的概念和代表方剂。至今和法定义和范畴也尚未明确。笔者根据前人的观点总结出和法的含义是针对非激化的性质相反的虚实夹杂证候,造成枢机不利,相反相成的生理关系异常的病机而有侧重地运用兼顾矛盾双方,协调枢机且相对平缓的治法。适应症具有虚实夹杂、性质相反、枢机不利、病势平缓之特点;用药相反相成,有所侧重,药效平缓。对和法的认识还将随着治法理论的延伸而变迁。2.笔者根据古今医家观点、学者对DN证候的总结及临床研究结果总结其病机为多样、共存、错杂且性质相反的正虚邪实证候互相影响,影响气机运行,而进一步产生新病邪,逐渐损伤正气,恶性循环。有以下特点1.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往往都是多个证候共存。虚证既有阴、津、血不足,又有气、阳不足,阴阳双方的不足经常同时存在;实证既有湿、水、瘀,又可能存在热邪、出血(络脉损伤)。2.正虚、邪实互相影响、加重,阴阳俱损,邪实难去,与其说本虚标实,不如说虚实错杂。3.正邪互相交争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气机的升降出入,特别是脾胃之升降枢机,三焦之上下出入枢机。4.有时正虚、邪实的证候性质相反,如气虚与湿热,阴虚与湿邪。综上:DN证候错综复杂,其病机特点为虚实寒热错杂,气机乖逆,与中医和法作用机理相应,故应在和法的指导下进行论治。从而达到补正虚、祛邪实,扶正不碍邪,驱邪不伤正,并恢复气机运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