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宫颈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存在及其分布特点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存在及其分布特点。方法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61例早期宫颈浸润癌标本,27例CIN标本和29例正常宫颈标本中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和D2-40阳性的微淋巴管的存在和分布,并对宫颈癌中巨噬细胞的分布与临床病理特征间进行分析。结果1.巨噬细胞在宫颈癌癌巢中的数量明显多于在正常宫颈组织的数量(P<0.05)。在癌间质中的数量明显多于在正常宫颈组织和CIN组织中的数量(P均<0.05),而在癌周或癌旁中的数量和正常宫颈组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微淋巴管在宫颈癌组织中主要位于癌间质和癌周,而在癌巢区罕见。微淋巴管在癌间质中的分布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组织(P均<0.05)。3.对巨噬细胞密度(macrophage density, MD)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LVD)的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癌间质中的TAMs和癌间质中的LVD(P=0.0002),以及癌间质中的TAMs和癌周的LVD存在显著正相关(P=0.0322)。在癌巢TAMs和癌间质LVD,癌周TAMs和癌周LVD,或癌旁TAMs和癌旁LVD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P>0.05)。4.有淋巴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癌问质MD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的癌间质MD水平(P=0.033)。肿瘤长径大于等于2cm的宫颈癌患者癌间质MD水平显著高于肿瘤长径小于2cm者(P=0.006)。TAMs数量与病例年龄、FIGO分期、侵犯深度、组织分化、或组织学类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癌间质中的TAMs明显增加,且与淋巴管密度和淋巴转移相关。第二部分宫颈癌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来源目的探讨宫颈癌肿瘤间质中增加的TAMs的来源。方法1.用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宫颈癌细胞Hela、Siha和C33A对经佛波酯诱导THP-1单核细胞转化而成的巨噬细胞的迁移影响,模拟巨噬细胞的募集。2.在宫颈癌组织中利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方法用Ki67抗体原位检测宫颈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1.巨噬细胞体外募集实验结果显示同空白对照组和正常宫颈上皮细胞CRL2614组相比,宫颈癌细胞系组巨噬细胞的迁移明显增加(P均<0.001)。2.免疫组化双染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Ki67增殖活性的实验结果一致显示,CD68阳性着色的细胞与Ki67阳性着色细胞无重叠,表明宫颈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不具有增殖活性。结论宫颈癌细胞可以促使附近的巨噬细胞发生定向迁移,宫颈癌癌间质中增加的TAMs可能部分来源于对邻近区域已存在的巨噬细胞的募集。第三部分TAMs对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影响目的探讨TAMs对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影响。方法1.用铺有Matrigel基质胶的1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TAMs对宫颈癌细胞Hela、Siha和C33A的侵袭能力的影响。2.用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TAMs对宫颈癌细胞Hela、Siha和C33A的迁移能力影响。结果1.宫颈癌细胞的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在TAMs的影响下,相比空白对照组,Hela组、Siha组和C33A组细胞穿透基质胶和微孔运动到对侧的侵袭数目均明显增加(P均<0.001)。2.宫颈癌细胞的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在TAMs的影响下,相比空白对照组,Hela组、Siha组和C33A组细胞穿透基质胶和微孔运动到对侧的迁移数目均明显增加(P均<0.001)。结论TAMs可以促进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第四部分TAMs促宫颈癌淋巴管的形成目的探讨TAMs对宫颈癌淋巴管形成的影响和机制。方法1.分别收集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宫颈癌细胞、巨噬细胞和巨噬细胞-宫颈癌细胞共培养的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基,通过人淋巴管内皮细胞HLEC的体外成管实验,了解不同细胞对淋巴管形成的影响。2.建立“巨噬细胞-宫颈癌细胞”直接共培养模型,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IL-1p和IL-8的分泌。3.通过免疫磁珠分离“巨噬细胞-宫颈癌细胞”直接共培养模型中的细胞,用RT-PCR法检测巨噬细胞和宫颈癌细胞在共培养前后淋巴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C/-D/-A、IL-1β和IL-8)的变化。4.建立模拟宫颈癌微环境的“巨噬细胞-宫颈癌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直接共培养模型和作为对照的“巨噬细胞-正常宫颈上皮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直接共培养模型,研究宫颈癌微环境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面受体VEGFR-3的表达影响。结果1. HLEC的管腔样结构的形成数量在普通LEC培养基,CRL2614条件培养基,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Hela条件培养基,Siha条件培养基,C33A条件培养基中无明显差别(P>0.05)。只有在巨噬细胞-宫颈癌细胞共培养条件培养基中生长的HLEC形成的管腔样结构才明显增加(P<0.001)。2. ELISA结果显示同正常宫颈上皮细胞CRL2614、单独培养的巨噬细胞、单独培养的宫颈癌细胞系相比,巨噬细胞-宫颈癌细胞直接共培养模型中分泌的IL-1p和IL-8水平均明显增加(P均<0.001)。3. RT-PCR实验结果显示IL-1p和IL-8在与巨噬细胞共培养之后的宫颈癌细胞系中的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均<0.05)。与宫颈癌细胞系共培养之后的巨噬细胞中VEGF-C和VEGF-A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VEGF-D的表达在Hela组显示增加,IL-1p在Hela和Siha组的表达增加(P均<0.05)。4.对比“巨噬细胞-正常宫颈上皮细胞-HLEC共培养模型”中的HLEC,“巨噬细胞-宫颈癌细胞-HLEC共培养模型”中的HLEC的VEGFR-3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通过与宫颈癌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淋巴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