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人物玉器作为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玉文化的产物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便与中国本土儒道两教产生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中国化进程,因此佛教人物玉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造形特征,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图片资料和对博物馆文物的考察,对佛教人物玉器的造型特征、服饰特征、工艺特征以及在玉文化基础之上的儒、释、道三教之间的演变关系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首先将佛教人物玉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南北朝时期的迅速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鼎盛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世俗化发展阶段。在迅速发展阶段,佛教人物玉器主要表现为由带有印度、希腊风格的犍陀罗式造像特征向带有中国风格的秀骨清像式风格特征的演变,这个时期的佛教人物玉雕雕琢工艺风格质朴;佛教经过在南北朝时期的迅速发展,于隋唐时期迎来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艺术也因此得到繁荣,从出土的玉器品类来看,此时期出土的玉器大多为佛教题材的玉器,佛教人物玉器受到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呈现丰满华丽、气势恢宏的造像特征,雕刻工艺高超,造型精美绝伦,人物形象生动。儒、释、道三教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动下逐渐走向融汇,呈现三教鼎足的局面,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宋代儒、释、道三教合流局面基本形成,形成了一个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文化格局,佛教的宗教性弱化,呈现出民族化、世俗化的特点,佛教人物玉器的造型、服饰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极为相似,具有极强的民俗气息;明清时期佛教人物玉器的趣味性增加、自由性增加,雕刻工艺集历代工艺之大成,呈现精致美、装饰美的特点,明清时期佛教世俗化进程基本已经完成,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佛教人物玉器的研究,探讨社会环境的形态与佛教人物玉器艺术特征转变间的关系,挖掘佛教人物玉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及历史价值,使得其文化内涵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并为当代玉器文化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佛教人物玉器艺术的发展为当代首饰设计提供了众多的参考价值,其美学意义为当代首饰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观念。结合本文对佛教人物造型的研究,运用佛教手印的形制及宗教内涵,通过借助当代设计语言设计了作品《自然而然》套链。以佛教人物玉器追求以形写神的思维方法为指导,设计了作品《悦心》。通过上述两套作品表达本文对佛教人物玉器造型及艺术特征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