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蓄热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的热利用、电力的移峰填谷和工业废热的回收利用.蓄热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是蓄热材料的研究,而现有的蓄热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蓄热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的热利用、电力的移峰填谷和工业废热的回收利用.蓄热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是蓄热材料的研究,而现有的蓄热材料普遍存在化学性能不稳定、有污染、蓄热密度低等问题,因此,研制能克服现有蓄热材料不足的新型蓄热材料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该文针对蓄热材料存在的本质问题,将吸附材料应用于蓄热技术,利用吸附过程的能量转化和储存原理,把热量以多孔介质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储存起来,具有蓄热密度高、热量可长期储存、环境友好的特点,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常用的吸附材料有沸石分子筛和氯化钙等,沸石分子筛对水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其吸附速度快,化学稳定性高,但吸附量较小;氯化钙对水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它虽然在吸附量上具有很大优势,但氯化钙在吸附过程中容易发生结块和膨胀等现象而影响其吸附和蓄热性能.该课题提出将高吸附性能的氯化钙填充到结构稳定的分子筛骨架上,合成一种新型氯化钙—分子筛复合吸附蓄热材料,使氯化钙的吸附发生在分子筛的孔道内,改善氯化钙的化学吸附性能和传热性能,把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相耦合.该文采用液相浸渍法将3A、4A、5A、13X四种典型的分子筛分别与浓度为10﹪、20﹪、30﹪和40﹪(常温下氯化钙饱和溶液的浓度略大于40﹪)的氯化钙溶液复合,配制了具有高效吸附特性的复合吸附蓄热材料,并对其合成工艺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发现,以13X分子筛与浓度为40﹪的氯化钙溶液合成的复合吸附蓄热材料性能最佳.该文还对氯化钙—分子筛复合吸附蓄热材料的吸附特性和使用寿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氯化钙溶液浓度的增加,氯化钙在复合吸附蓄热材料中的含量也增加,平衡吸附量也随之增加,最高可达0.557g/g;复合吸附蓄热材料的吸附过程可用一次线性推动力方程描述;将该复合吸附蓄热材料重复使用50次后,其吸附性能基本没有衰减.由此可见,该实验为吸附蓄热材料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副产的催化干气,通常含有10~30%的乙烯,多用作燃料,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近年来,随着乙烯资源的紧缺和苯乙烯需求的快速增加,利用催化干气中的稀乙烯制取乙苯进而生产苯乙烯,成为了越来越多炼油厂的选择。因此,针对催化干气高效利用研究开发先进的干气制乙苯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对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SGEB干气制乙苯成套技术的首次工业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对工业应用过程进行了跟踪
该文一方面从基因工程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putida)发酵微环境入手,研究了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对菌体生长和干扰素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干扰素进行PEG修饰、剂型改变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简写为MT)是一种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并能结合重金属的蛋白质。这种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蛋白,其结构在进化中相当保守,功能也基本一致。研究表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程,也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果,但是中药复方和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阐释仍然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全新的、系统的适用于中医药的方法来研究。中药系统药理学法,整合了生物信息学、经典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计算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包括口服利用度预测、药物类药性计算、组分靶点识别、
氧化铁系材料是重要的气敏材料和乙苯脱氢催化剂的重要组分.该文分别用改进的水解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纳米氧化铁粒子及其复合氧化物,对其进行了TEM、XRD、TPD、二次粒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大豆避免了组织培养过程,操作简便经济,但由于缺少Southern blot及后代遗传学分析证明外源基因整合进植物染色体上,在大豆转基因育种方面受到了限制。 本文将pBI121质粒通过花粉管途径导入大豆,经过PCR、RT-PCR、GUS组织化学染色、Southern杂交等检测分析,获得了2株大豆转基因植株;对其T_2代进行了PCR检测,获得了阳性植株,说明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大豆是
杂环卤代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农药、医药、天然产物以及功能染料等领域。此外,一些杂环氯代物本身还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比如7-卤-6H-苯并吡喃[4,3-b]喹啉具有抗乙肝病毒和抗癌等功效,因此该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直是化学家关注的焦点。但传统的合成7-卤-6H-苯并吡喃[4,3-b]喹啉的方法存在反应选择性差,步骤繁琐,条件苛刻等缺点。因此,开发简便经济合成7-卤-6H-苯并吡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