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可以在新世纪初登上文坛,其作品风格冷峻凌厉,常常单刀直入地描写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反映当下生活和日常冲突,展现生活的疼痛,揭露人性的隐疾,探索人与城的社会关系,勾勒出了“沉默的大多数”镜像和严肃的“人间悲喜剧”。“70后”特定的时代语境和丰富的生存阅历,使得她切身感受到底层人物艰难而韧性的存在状态,文本中渗透着鲜明的底层意识;而当其成为职业作家跻身于都市中心时,她又以自觉的女性意识注意到女性的精神困惑并探索女性精神出路;在其定居北京成为主流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后,她关注的空间不断扩大,试图还原在现代性中畸变而冷峻的乡村图景,在构建冷酷生命世界的同时构造了一个“非常态”的乌托邦社会,彰显出知识分子书写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这一时期,其文本风格趋于平静温和,叙事策略也更加成熟,书写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对生存状态的外向挖掘,到精神世界的深层剖析,再到对生命本体的内向凝视和社会转型的严谨审视,可见作家的精神成长轨迹和不断丰富的题材结构,以及不断叠加的叙事空间。本文大致以时间为序,从题材、风格及文本意识方面,梳理出了盛可以小说创作的发展脉络,探讨了其变化与作家所处时代与身份及心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论述了该作家小说创作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