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晚清民国时期淮剧在沪的发展历程,并考察了在此期间,在沪淮剧演出场所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淮剧初创时名为江淮戏,又名江北戏。本章从探究江淮戏与苏北认同间的关系入手,提出本文将探讨的问题:源出两淮、盐阜间的江淮戏为何能在上海发展,在沪发展过程中,其演出场所的分布又有着怎样的空间过程,背后的动力机制又是什么?第一章“淮剧在上海的发展历程”主要考察了江淮戏入沪扎根的过程及其在上海的发展情况。20世纪初,大量苏北人因灾荒而涌入上海,江淮戏随之进入沪上。江淮戏班一般以家班的形式生存和经营,20年代后逐渐发展为剧团,但仍带有浓厚的家班血缘色彩。第二章“二十世纪江沪上江淮戏场的空间研究”探究了淮剧在沪发展的空间过程。淮剧在沪演出场所的分布,形成四个集聚区域:①闸北中兴路以南、苏州河以北地区;②公共租界西部边缘至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一带;③公共租界东北部;④内城外缘南部。这四个集聚区域的形成有其先后,据此可以将淮剧在沪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段:1910年代、1920—1930年代、1940—1950年代。1910年代,淮剧初入上海,主要分布于闸北中兴路以南、苏州河以北地区;1920—1930年代,随着工业,尤其是棉纺织业和码头装卸业的兴起,大量苏北籍工人聚居于公共租界西部和东北部边缘,多所淮剧戏园随之在该地兴起。40年代以后,因苏北劳工为躲避战乱进入法租界边缘,淮剧剧场又在内城外缘南部形成一集聚区。总体而言,沪上江淮戏园的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均有着清晰的演变脉络。而追溯这一演变脉络背后的动力,一言以蔽之,以苏北人群体受时局影响、产业吸引而发生的变动而变动。同时,第二章还分析了江淮戏园和棚户区的空间关系。棚户区是苏北人的聚居区,史料表明,解放前夕棚户区的密集分布区为:京沪铁路沿线、吴淞江北岸、前法租界外沿、前公共租界杨树浦周围、南市十六铺码头周边、黄浦江东边沿岸。江淮戏场的分布与棚户区有着密切的关系。棚户区的苏北人在城市中从事着底层的劳苦工作,因此与城市中其他阶层的人士形成区隔。江淮戏园多分布于棚户区附近,使用苏北方音的江淮戏成为苏北劳工们最亲近可及的娱乐活动。苏北人在文化上被区隔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群,表面上是因为地缘,但本质上却是缘于经济水平的高下。第三章“京淮之渊源与民国上海文化”从江淮戏演出剧目和艺员名字与美称入手,分析了它与京剧的渊源。京剧、淮剧演员名字多有近似,淮剧演员的美称亦有向京剧靠拢的倾向,这反映了淮剧界对京剧艺术的崇拜。在上海,京剧是社会上层人士喜爱的剧种,而苏北人多为社会底层劳工,淮剧演员名字与美称向京剧的靠拢,表明社会底层人士自有渠道吸收作为身份象征的上层文化。“结语”部分回应了“绪论”部分提出的问题。淮剧进入上海,与一对推拉力有关。苏北民众为躲避灾荒而涌入上海,同时,上海新兴的工业亦亟需外来劳动力,苏北人的涌入带来了淮剧在上海的扎根。淮剧的演出场所在上海先后形成了四个集聚的区域,其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时段。淮剧的观众虽然主要是社会底层的苏北人,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意地吸收了以京剧为代表的上层文化元素,这成为下层民众接触上层文化的一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