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代婚”形象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频繁出现一种情节设置,那就是“代婚”。所谓“代婚”是指作品中人物在婚娶过程中,移花接木,用乙代替甲完成婚嫁,即俗称的“调包”婚姻。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代婚”现象是建立于前代文史作品中替代故事基础之上的。从先秦文献以及其后作品中的替代故事到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代婚”描写,两者间有着文化上的继承性。从文化内涵上看,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代婚”描写在继承前者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同时,体现出了文化上的一些新特点。它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涌动的人文思潮,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人性觉醒的时代内涵。当然,在“代婚”现象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传统文化所含有的局限性。本文试图对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代婚”现象及其文化意义、“代婚”现象的成因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与阐释。 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追本溯源,分析“代婚”现象的前身——历代作品(包括文史类作品)中替代故事范例。从早期神话作品,到先秦《国语》、《左传》、《史记》等史籍均载有替代故事。其后南北朝作品存留的木兰代父从军故事是更为典型的例子。元杂剧则集中了替代故事的大部分类型。替代故事以传统伦理文化追求为主旨,表现出强烈的殉道色彩,其文化内涵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二部分详细分析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代婚”现象及其内涵,试图探讨其文化上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本部分将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代婚”现象分为两类:代娶和代嫁,对这两类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代婚”现象较之前代替代故事,更加注重人的个性追求,对传统文化价值观有所颠覆;“代婚”主体也以女子为主,颂扬女子才德,一改男性主宰替代故事的局面;作品突破了传统婚恋观,很忠实地反映了当时勃兴的文化思潮,预示着人性觉醒时代的到来。当然“代婚”主体无法完全脱离传统文化规范,与前代替代故事在文化上是相通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有其合理、有价值的东西,这在才子佳人小说“代婚”现象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它更多还是显现出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代婚”现象表现了新旧文化碰撞具有的两难性。如代娶主体除了拥有积极追求爱情的勇气,还有传统伦理文化重压下的无奈;代嫁的婢女不仅是表现女性的觉醒,还带有伦理文化下忠奴义婢的影子;“代婚”描写的教化意味也颇为浓重。 第三部分分析才子佳人小说中“代婚”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是文化原因。传统文化礼俗使婚娶双方受到影响,从未谋面,使“代婚”成为可能;儒家伦理文化追求中的“中和”文化促使作者只能采取温和的“代婚”手段化解矛盾;儒家文化审美观下男子女性化为“代婚”创造了有利因素,还有当时涌动的人文思潮令“代婚”情节繁荣一时。二是直接原因——创作的需要。明清才子佳人戏的创作模式影响到了小说,小说本身的创作危机也使作者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创作手法。 第四部分对才子佳人小说“代婚”现象的影响进行论述。以《红楼梦》、《玉梨魂》两部作品为例,将“代婚”模式文化内涵的变化与时代文化追求相结合,探讨其中文化精神的改变及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从公安小说的创作实践和公安题材的现实性出发,研究和分析公安小说的审美特性。 公安小说的审美特性从四个方面加以展开,首先对“俗”、“雅”的内涵做出明确的界定。本
本文对晚唐咏史诗研究的时间断限、繁荣表现及原因、晚唐咏史诗的思想内容、晚唐咏史诗的审美特色等进行了综合论述。 绪论部分简单概述了咏史诗的产生和发展。咏史诗的创
为实现燃煤机组烟气超低排放,对某电厂1 000 MW燃煤机组实施烟气超低排放的技术改造:脱硝采用低氮燃烧器调整技术和SCR反应器内加装催化剂技术,除尘采用低低温电除尘器和湿式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