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果实糖转运蛋白PbSUT2,PbHT1和PbSOT2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nm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实中糖分的含量、组分及其比例是决定果实甜度及风味品质的关键因素,不同品种梨果实中积累的糖分种类和糖分的积累特点存在差异。糖在果实内的积累和分配是决定果实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梨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以山梨醇和蔗糖的形态运输到库器官果实中,这一长距离的运载需要经过糖转运蛋白的跨膜转运,而后卸载进入果实中,果实中的糖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进行代谢转化,最终以各种糖分的形式贮存在果实中。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的转运与其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相对有限。因此,本文选用低蔗糖积累型的’鸭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cv.’Yali’)和高蔗糖积累型的’丰水’(Pyrus pyrifolia Nakai.cv.’Hosui’)为材料,开展了果实发育过程中叶片和果实中糖分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梨果实中蔗糖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己糖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山梨醇转运蛋白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和套袋对糖转运蛋白表达特性的影响等内容的研究,探讨了梨果实糖分积累的源库关系和梨果实的糖转运蛋白的基因功能,为阐明梨果实糖分转运与积累的分子机理和果实品质的基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鸭梨’和’丰水’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和叶片的可溶性糖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鸭梨’成熟果实中主要积累果糖和山梨醇,’丰水’梨成熟果实中主要积累的是蔗糖和果糖;’丰水’梨果实中蔗糖的含量约为’鸭梨’果实中蔗糖含量的13倍。无论是’鸭梨’还是’丰水’梨的枝条韧皮部中主要的转运物质是山梨醇。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梨果实发育过程中’鸭梨’和’丰水’梨果实中蔗糖的含量与叶片中蔗糖的含量无显著相关性。2.对’鸭梨’和’丰水’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果实成熟期,’丰水’梨果实中蔗糖合成酶(SSⅡ,合成方向)和蔗糖磷酸合酶(SPS)的活性急剧增加,而蔗糖合成酶(SSⅠ,分解方向)、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的活性下降;’鸭梨’果实中蔗糖合成酶(SSⅡ,合成方向)的活性很低,蔗糖磷酸合酶(SPS)的活性下降。细胞壁转化酶(CWINV)的活性变化规律在’鸭梨’和’丰水’梨果实中具有相似性。SSⅡ和SPS的活性与’丰水’梨果实中蔗糖的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 ’鸭梨’果实中蔗糖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小。3.以苹果蔗糖转运蛋白MdSUT1序列为模板从梨基因组数据中获得梨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序列,采用RT-PCR技术,从’鸭梨’果实中克隆获得了 1个全长为1497bp的蔗糖转运蛋白基因,编码499个氨基酸,命名为PbSUT2。通过构建GFP融合表达载体转化洋葱表皮的试验结果得出,PbSUT2为定位在细胞质膜上的糖转运蛋白基因。进化分析得出PbSUT2基因属于蔗糖转运蛋白中的SUT4成员。将构建的pBI121-PbSUT2表达载体转化Micro-Tom番茄,研究PbSUT2基因功能,试验结果得出,超量表达PbSUT2的转基因番茄植株表现出早花、结果量增加和植株变矮的表型;转基因的番茄植株叶片的光合效率提高;成熟果实中蔗糖含量显著提高,但果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下降。从以上试验结果可以推测,PbSUT2基因可调控番茄果实中糖分的含量和植株的花期。4.根据番茄LeHT1基因序列从梨基因组序列进行检索,得到预测的梨己糖转运蛋白基因序列全长,并根据此序列设计特异性全长扩增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的目的片段长度为1557 bp,编码519个氨基酸,命名为PbHT1。通过构建GFP融合表达载体转化洋葱表皮的试验结果得出,PbHT1为定位在细胞质膜上的己糖转运蛋白。分子信息生物学分析得出,PbHT1编码的氨基酸多肽具有12个跨膜区和一个中央胞质环,属于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中的一员。将构建的pBI121-PbHT1表达载体转化Micro-Tom番茄,研究PbHT1基因的功能,试验结果得出,超量表达的转基因番茄植株表现出植株矮化,叶片褶皱明显,花期推迟,花朵数量增多的表型;转基因的番茄植株叶片的光合效率提高,成熟果实中己糖(果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但转基因番茄果实中蔗糖含量与野生型果实无显著差异。从以上试验结果可以初步推测,PbHT1基因可促进番茄果实中己糖的转运和积累。5.以苹果MdSOT5基因进行比对,从梨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得的与MdSOT5具有高同源性的序列模板,设计全长扩增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全长为1611 bp的基因序列,命名为PbSOT2,该基因序列编码537氨基酸,其分子量为57.92kDa。通过氨基酸序列结构与系统进化树的分析表明,PbSOT2蛋白为一个具有12个跨膜结构(TMSs)的糖转运蛋白,与其他的山梨醇转运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亚细胞预测和亚细胞定位结果一致,PbSOT2定位于细胞膜。PbSOT2基因在’鸭梨’和’丰水’果实发育的整个时期都有表达,在果实快速膨大期(盛花后100d)其表达量最高。在’鸭梨’果实发育的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山梨醇脱氢酶NAD-SDH和NADP-SDH的活性较高。从以上试验结果可以推测,在’鸭梨’果实膨大期间,PbSOT2基因的大量表达与高活性的NAD-SDH和NADP-SDH可能促进了山梨醇的转运和代谢,从而增加了己糖的大量积累。6.对’鸭梨’和’丰水’果实进行套袋处理,研究套袋对果实糖分含量和糖转运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鸭梨’还是’丰水’梨,套袋后果实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下降;套袋’丰水’梨果实中的蔗糖含量也显著低于对照果实。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套袋果实和对照果实中蔗糖转运蛋白PbSUT2、己糖转运蛋白PbHT1和山梨醇转运蛋白PbSOT2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鸭梨’和’丰水’梨果实成熟期,套袋果实中PbSUT2基因的表达量都低于对照果实;套袋对PbHT1基因的表达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丰水’梨在果实成熟前期,套袋果实中的PbSOT2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果实,而果实成熟期套袋果实中PbSOT2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果实;而套袋对’鸭梨’果实中PbSOT2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也无明显的规律性。从以上结果可以推测,梨果实套袋后果实中蔗糖含量的下降,有可能与蔗糖调控PbSUT2基因的表达有关;套袋对不同品种梨果实中糖转运蛋白的表达影响存在差异。
其他文献
寄生蜂产卵策略是行为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寄生蜂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适应性。其中,在有关寄主大小和种内竞争对寄生蜂产卵决策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总体上对单寄生蜂比对聚寄生蜂的研究多。此外,寄生蜂的过寄生对策及其适合度代价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聚寄生蜂后代能在寄主体内共存,因而是研究过寄生现象较为理想的材料,但过寄生中两次寄生的寄生蜂后代不易区分,因此有关聚寄生蜂过寄生的报道仍然较少。菜
化学感受系统几乎在昆虫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于嗅觉对害虫进行行为调控一直是昆虫学研究的热点。鳞翅目夜蛾科包括多种重要的经济害虫,其中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危害最严重的杂食性害虫之一。棉铃虫的幼虫食性广、食量大,成虫迁移率高、繁殖量大,因此较难防治。在大力倡导害虫综合治理(IPM)的现代农业生产中,绿色防控变得尤为重要。以植物挥发性物质为组
Bt Cry1类毒素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在产孢过程中产生,并对鳞翅目昆虫幼虫有杀虫活性的一类毒素,主要包括Cry1Aa,Cry1Ab,Cry1Ac,Cry1B,Cry1C,Cry1E和Cry1F等。因为哺乳动物体内缺少毒素的受体,通常情况下认为Cry毒素对人类和家畜是无毒的,所以Bt基因被广泛的应用于转基因作物中,如玉米、大豆和土豆等。但随着
二酰胺类农药(氯虫苯甲酰胺、氟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对鳞翅目、部分双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有很高的活性,而对其它目昆虫、哺乳动物和鱼类安全,因而广泛应用于靶标害虫的治理。对双翅目和鳞翅目代表性昆虫的研究表明,二酰胺类的作用靶标为鱼尼丁受体(Ryanodinereceptor,RyR)。但是,二酰胺类作用靶标的研究尚有四个方面的不足。(1)鱼尼丁受体是目前所知分子量最大的Ca2+离子通道,其编码基因超大,难
香气是重要的果实品质指标之一,但我国主栽梨品种香味较淡,无法与西洋梨竞争。提高果实香气是当前我国梨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这一产业问题,本研究以香气浓郁的南果梨果实为试材,在研究外源钙调控’南果梨’果实香气生理机制的基础上,采用RNA-seq表达谱分析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 ’南果梨’果实成熟、后熟过程中及钙处理下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途径,同时从’南果梨’中克隆了 PuADH1
杂种优势是杂交种F1代在生长速度、生活力、繁殖率、抗病性、抗逆性、生物量和产量等农艺性状方面优于双亲的一种现象。萝卜、(Raphanus sativus L.)是原产于我国重要的一、二年生根菜类作物,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疗价值。萝卜、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现象十分明显。目前对萝卜、杂种优势的研究集中在分子标记预测、一般配合力和生理指标测定等相关研究上,极大限制了从分子遗传
根据致病性和致病机制的不同,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分为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和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IPEC)。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包括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coli,APEC),尿道致病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小片段非编码RNA(长度约22nt),可通过诱导动物和植物中的基因沉默或降解发挥作用。一系列研究发现,miRNA可参与各类生理发育调控过程,其中包括细胞生长和凋亡、造血、病毒防御、肿瘤发生和脂肪代谢等。同样,在骨骼肌成肌调控过程中,大量的miRNA也被证实可起到重要作用。由于肌肉发育的生物学过程复杂多样,与成肌调控相关的基因又往往受到多个miRNA的
大肠杆菌通常定植于人类,动物或者禽类的消化道中。其中大部分都为无害共生菌,但是某些大肠杆菌获得特殊的致病因子后促进其对环境的适应力,最终引起各种类型的疾病。而致病性大肠杆菌又可分为两大类: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肠道外大肠杆菌拥有特定的毒力因子来辅助细菌定植于肠道外组织并侵入。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肠道外大肠杆菌的一个亚种,可引起禽类患病,从而因治疗,低产,死亡等因素导致严重的经
卵菌属于假藻界,进化上与光合藻类相近。卵菌中有800个种,其中包括诸多植物病原菌,如疫霉属与腐霉属。在卵菌排名第五,引起巨大的经济与危害性。辣椒疫霉(P.capsici)是一种丝状的植物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广泛,对茄属、豆科、瓜果类植物均有极大的危害。真核生物通过受体蛋白激酶(RPKs)来感应、感知与传导来自细胞表面接收到的信号。基于RPKs的蛋白结域的不同,它们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在多个基因组中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