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小粒矮杆突变体潇湘矮的遗传学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育种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调控水稻优良农艺性状基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矮源基因的挖掘和鉴定对于水稻改良尤其重要,现阶段水稻改良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丰富的矮源基因库,为杂交组合提高多样性的矮源,培育出能适应各种不同生长环境的水稻品种来。矮秆突变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水稻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为遗传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以在田间人工杂交过程中发现的自然突变体潇湘矮(xxa)为本实验的材料,该突变体具有矮秆、小粒、暗绿叶的突变性状。利用xxa与半矮秆的日本晴杂交产生的矮秆和半矮秆1∶3分离的F2群体对控制xxa矮秆基因进行精细定位。据文献报道高秆品种与潇湘矮杂交的出现9:6:1的分离群体,经过图位克隆发现,xxa含有半矮秆基因sd-l和未知的矮秆基因对赤霉素(GA3)敏感性分析实验显示,xxa对GA3敏感,证实了xxa带有sd-l(为编码GA20氧化酶)。初步定位在水稻第5号染色体的SSR标记RM18408和RM18457之间,大约2.5cM的片段内,并将该基因被命名为xxa。精细定位在两个indel标记F81和indel标记F85之间大约70kb的区域内,并预测突变基因,通过基因测序证实xxa位点存在三个碱基的缺失突变和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该基因XXA在NIL(NIP)中的表达情况。
其他文献
全氟烷基酸(perfluoroalkyl acids,PFAAs)是一类有机碳链中氢原子全部被氟原子取代的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兼具高热稳定性、高表面活性和疏水疏油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
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针对氮肥用量过大而引发的肥料损失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等现存问题,本研究通过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周年的田间试验,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季施加氮肥433.80kg·hm~(-2),小麦季分别施加氮肥0、160、220和280kg·hm~(-2),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氮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评估玉-麦两熟农田周年氮素循环平衡。结
为高效利用生物质能,目前已开展了生物质气化、发电、热解多联产在内的系列研究,其中生物质热解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这是因为热解不仅是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或者高附加值化学品最为重要的途径,而且也是生物质其它热转化的关键步骤。生物质热解机理是制约生物质转化的关键。本文主要利用陕北丰富的葵花秆资源,通过对其进行热解产物分析与热失重分析,探究了葵花秆热解产物生成机理及热解动力学。(1)采用Py-GC/MS热解
本文基于"流动人口个体"的视角来研究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分离特征:首先对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分离进行了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分离模式进行了划分和空间解析,然后描述了流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