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呼吸专业学组近1年所收治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年龄、临床表现、体征、病原学、影像学等各项指标,探讨本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在以上各方面演变的最新动态,从而为本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经验性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呼吸专业学组住院的符合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的5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1月~14岁,按年龄进行分组,婴儿组(1月~1岁)242例(41.9%),学龄前儿童组(大于1岁~5岁)215例(37.2%),学龄儿童组(大于5岁~14岁)121例(20.9%)。2搜集资料入院后统计其姓名、性别、年龄、病史、临床表现,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呼吸系统查体主要统计指标为排除体温升高影响后的呼吸频率、肺部听诊有无固定细湿罗音及喘鸣音。所有患儿入院24小时内抽取外周静脉血,化验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指标。细菌鉴定:所有患儿均采集口咽拭子标本,并选择性采集患儿的痰液或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病毒及肺炎支原体鉴定:检测血清常见呼吸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IgM抗体,IgM抗体阳性即可确定为病毒或肺炎支原体感染;所有患儿均选择性行胸部X线片或64排计算机体层成像(CT)。结果1、临床表现和体征578例患儿中,男孩367例(63.5%),女孩211例(36.5%),男女之比为1.74:1。病史中有发热者512例(88.6%),有咳嗽者532例(92.0%),有喘息者270例(46.7%),呼吸频率加快者558例(96.5%),肺部听诊有固定细湿罗音者467例(80.8%)。2、病原体检出情况57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病原体检测阳性者391例(67.6%),单一病原体感染者346例(59.9%),细菌、病毒、支原体混合感染者45例(7.8%),病原体不明确的标本187例(32.4%)。病毒检测阳性标本128例(22.1%),细菌培养阳性标本85例(14.7%),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标本133例(23.0%)。3、影像学表现578例患儿中,有肺部影像学改变的患儿共556例(96.2%),以小片状密度增高影为主的357例(61.8%),以大片状密度增高影为主的152例(26.3%),以间质性改变为主者45例(7.8%),以肺门淋巴结肿大为主的2例(0.3%)。结论1.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固定的湿罗音是肺炎最常见的5大特征,其中对肺炎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的指标是气促,即呼吸频率加快,故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儿,应注意对该指标进行准确的监测,以提高肺炎的检出率,以免漏诊。2.病原学检出情况:2013-2014年度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感染病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病毒、肺炎支原体、细菌,而混合感染中以病毒和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最为常见。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的发病率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细菌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检出率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病毒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检出率排在前两位的两种病毒依次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A。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学龄期儿童感染率最高,婴幼儿中也有散发病例,说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低龄化趋势。3.影像学特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在婴幼儿中主要表现为小斑片状影,且多为两肺受累,而在年长儿中则多表现为大片状影,且多为单侧肺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