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晚期绍兴地区国税征管体制研究(1945-1949)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r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中外,财税一直是维持国家政权运行的支柱。1945-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财政赤字日益扩大,基层国税的征收日益困难,税收征管水平的下降标志着国家有效治理的缺失。本文以绍兴地区的国家税征管为核心命题,通过对组织与人事、稽征与管理、流失与防治等税收现象的观察,试图分析税收的权力分配、制度实践、征纳关系和税务工作效率,以探究国家的税收治理问题,揭示民国晚期基层税政失灵的多重原因。在内忧外患之下,国家税的基层组织和人事管理经历急剧变革。1945年12月,财政部在绍兴地区建立分局,恢复直货两税在基层的征收。随着两税收入的不断增加,税局表现出良好的征收业绩。特别是货物税局的征收成本逐年下降,其效益明显优于同期的直接税局。1948年8月,两税合并为国税稽征局,组织的员额配置和职员结构出现小幅度的优化。然而,面对经济危机的日益加深,机构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国税局不仅难以完成预算任务,而且因经费短缺还出现截留税款、摊派加征的问题。随着税务机关人事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荐举与考试成为两种主要的任用途径,并且铨叙部对录用职员的年资、学历进行严格审查。为保障职员利益,税务机关实行官职分离的调遣原则,且现职非因过失不得任意撤免。然而受官僚文化的影响,税务机关的人事管理也存在任人唯亲、更迭频繁等缺陷。货物税是绍兴地区最重要的国税收入,政府十分重视征管制度的改良。首先,为严密控制税源,税局对卷烟厂的机器、产销、闭歇实行严格登记,且对历年绍酒酿缸的数额也进行详细编查。其次,税收的征课技术也实现长足地进步。例如,财政部设计多种国税征解的方法,给予商人灵活选择的便利;历年旺季督征计划的演进,也极大地推动基层税务手续的规范,以及中央政令执行的效率。最后,完税照证种类逐渐由繁到简,统一化的趋势十分显着。通过分析上述三项内容,发现货物税征管制度的实践过程明显受到地方利益团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围绕锡箔税收入的分配,中央政府与地方法团产生长期地争夺;酒税是分期匀缴还是随销随税,这在征税机关与纳税商人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当处理照证遗失、注销等问题时,税局的行政管理更是受到来自上级机关和纳税人团体的监督。在政府不断强化征收之时,货物税出现欠税和逃税的问题。酒税拖欠的规模逐年扩大,分局追缴工作却是收效甚微;因武装军人和投机商人的走私,锡箔逃税之风始终未能被彻底遏制。为保障国家收入、维护正当商人经营,政府也采取多种措施防治税收流失,但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例如,统一稽征与查验工作以后,税务机构与交通部门、地方组织进行密切协作,但分局依旧存在把控不严、阻碍运输的弊病;对于违章行为的处罚,政府虽然提高了惩治力度,并完善司法介入程序,但“私酿私售”、“漏税”、“未税私运”、“印照重用”、“未报验”等违章行为依然屡禁不绝。税收流失与纳税人的不遵从密切相关,而绍兴地区商人的减税和免税运动更是此起彼伏。因税收负担沉重,酒商频繁以各种理由向政府请愿,要求减免税额。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政府虽然也免除部分商品的税收,但围绕土酒和茶叶的免征还是产生持久的对抗。所利得税和印花税是本地直接税的主要构成部分,但征管政策的落实遇到很大阻力。为减少征收手续的苛扰,政府对营利事业所利得税进行简化稽征的改革,但政策在税理与现实之间不断摇摆,这极大地损害税收的公平性。对于政府的简化稽征而言,纳税商人团体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他一方面协助税局查核账册,另一方面也团结商人进行请愿和抗争。此外,印花税政策也出现因时适变和执行困难的现象。印花税票的销售包括税局自售、机关代售、商号领销三种方法。通过订立合同,绍兴中国银行以委托代理的形式销售印花税票,且每年的管理模式、权利义务均有发生改变。发货票是诸多贴花凭证的一种,商号规避开票很容易造成税收流失。然而受长期以来商业习惯的客观限制,政府不得不对商人消极避税的行为进行妥协。总的来说,民国晚期绍兴地区的国税征管存在许多问题,从中可以管窥国家税收治理的失灵。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基层税局很难发挥自主能动性,同时还要面对社会特权组织的渗透和冲击。一旦中央权威有所放松,组织便有失控的风险,基层税局的行政效率和征收信誉势必出现断崖式的下跌。不可否认,国家税征管制度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这种制度并不能快速而有效地解决基层征管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政策缺乏试错的条件,且中央决策目标与现实环境渐行渐远,上层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很容易出现脱节。税收负担不均和产业救济匮乏,更是加深纳税人对政府征管的不信任。随着违章治理的逐渐失效,纳税人遵从的政治压力愈加难以支撑。政府单纯以财政目的进行征税,明显忽视税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基层税局的高效征管是建立在牺牲公平的基础之上,而政治环境的动乱与恶化使它很难长久持续下去。
其他文献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人口发展的新常态,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持续且深远。中国从2000年开始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近年来呈现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发展趋势,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现总体单调递减的趋势,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以2010年为转折点,呈现出先下降再小幅回升的趋势,而同时期对应的是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人口老
政府对艺术的支持源自于西方世界,最早可以追溯到教会、贵族以及大商人对于艺术赞助行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建立以后,开始通过税收、法案以及其他公共权力介入到艺术文化领域。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国家对艺术的管理逐步深入,国家支持艺术经济的思想也开始萌发和成熟。特别是在当时经济发达的英、美、法等国家,为更加充分地发挥其艺术文化职能,维护艺术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和稳定运行,确保公民能够更好地享受到艺术文化成果,在
随着微波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微波无源网络无论是在天线馈电系统中,还有射频电路系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随着电子设备的逐渐小型化,对电路系统在尺寸和性能上的要求更加严苛。因此,通过将不同功能的器件结合在一起进行融合设计的理念便应运而生。特别是实际需求量很大的滤波器和其他器件的融合设计最受重视。本论文从无源系统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器件:滤波器和功分器的融合设计出发,解决并设计出了一系列滤波功分器。特别是
中国进入新时代,这既是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发展转型的重要挑战。当前,中国经济既面临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频发的外部环境,也面临着国内劳动力成本迅速攀升、资源环境束紧等不利形势,再加上“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世界主要经济体受到疫情影响增长动能不足,面对经济发展内外疲软的局面,中国亟需寻找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途径和手段,实现发展方式的动力转变,从依靠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结构升级驱动的高质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金融部门的规模已迅速增长至世界前列,但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的是,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仍然明显低于西方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其中,地区金融市场分割与所有制歧视现象始终是阻碍国内资本分配效率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并购市场经历了井喷式的增长阶段,尤其是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愈发频繁,这对于促进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积极作用。因此,在当前中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对于经济建设而言,土地作为最为基础的生产资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形成极具特色的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制度,即“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项土地制度的实行能够为早期的城市化进程,提供较为低廉且足量的土地资源,为建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环境规制已成为全球议题。多数国家纷纷采取强制性政策、经济激励政策、信息披露机制等措施来对环境进行规制。我国政府更是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把环境保护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矿产资源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矿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基础产业的地位,同时也会对生态
河流溶解态无机氮是评价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全球范围内大部分近海流域都经历了进入河流的氮通量的大量增加而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和淡水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作为全球河流氮输出的热点区域,系统阐释中国近海流域水文、水质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能够为流域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双重扰动的亚热带中尺度近海流域—九龙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观测、同位素示踪分析、数理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惠益,作为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重要纽带,对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研究是探索人地耦合关系和开展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中亚地区地处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带,是生态较为敏感脆弱的地区,且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对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文以中亚
教育地理学既是专业学术领地内“教育-地理”跨学科知识生产的理论结晶萌芽,也是实践操作层求解多元教育地理问题的方案探讨累积。在“交叉学科”正式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现实背景下,尚处发展起步阶段的教育地理学一方面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学科元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研究采用元学科体系研究的一般范式,围绕“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逻辑分析主线,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及“人地关系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