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是集我国众多北方游牧民族舞蹈文化之大成的产物,与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农耕舞蹈文化,长江流域为代表的渔猎舞蹈文化比肩齐名。当代舞者在展示自己现代意识,甚至是超前意识时,已经越来越多的用了“回归”或“复归”这样的字眼。其实,“回”和“复”是针对一个前提而言的,那就是:眼见着许多传统民间舞蹈正在消失。换句话说,有忧患意识才有开拓意识。我们舞蹈工作者应当越是开阔了思路与眼界,就应当越是觉得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的不可丢失。
在蒙古族舞蹈长河中,“项碗舞”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形式,但却是一项重要的舞蹈文化的资源。千百年来,它始终扎根于草原文化之中,打上了深深地民族烙印。它之所以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关键是它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始终保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情,已然成为蒙古族舞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项碗舞”现在虽然以独特表演形式吸引着大众,但是如果不对其从文化的视角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在实践中的创新,到头来难免也会象某些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那样因自生自灭而“只闻其名、难见其形”。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单纯继承是不行的,事实上再好的文化传统只是一味的守业是保不住的,只有不断的创业才能守业,只有发展才能真正继承,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扬弃,才能创新,才能避免固有文化的衰退、老化和僵化。辩证思维启示我们,在这大幅度吸收中外先进舞蹈艺术,广征博采、兼容并蓄的时期,更多发挥些对本民族舞蹈文化遗产这种积淀着民族审美心理的独特表现方式、以及表现手法和表现功能等纵向继承的作用,将会有利于促进民族舞蹈艺术沿着民族化、现代化的方向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