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逐渐迈入“转型”特殊时期。2014年第四季度GDP,相比去年,由7.6%的同比增长速度降低为7.3%。而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就不同部门而言,出口企业员工工资水平大体上远远高于本土企业员工工资水平,成为行业内翘楚。出口企业的高工资水平与其高生产率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密不可分,且二者具体作用机制可归纳为出口学习效应和自我选择效应。但是企业产出中出口比例大小是否对企业出口溢价程度有所影响呢?针对我国特殊的出口产品结构,有必要根据出口密度的不同,对出口企业进行分类,分别测算不同出口密度的企业出口溢价程度,为促进我国出口行业和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中国当前经济走势下贸易对工资的溢出效应为切入点,旨在考察贸易发展以及出口密度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试图解释以下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制造业出口工资溢价效应发生的路径是什么,出口学习效应还是自我选择效应?第二,制造业的出口密度差异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和传导机制是什么?本文将从劳动分配差异等现实问题出发,在对关于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文献梳理和评论的基础上,利用2001—-2009年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首先,检验中国制造业中出口企业的出口工资溢价现象的存在性;其次,研究出口企业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的作用机制和对劳动收入分配的贡献程度;最后,针对不同出口密度的出口企业,检验其出口工资溢价大小。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整理有关的理论背景,并综述了目前学术界有关出口与工资水平方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主要文献。第三章为实证分析,包括变量选取与解释、数据来源以及实证模型的构建。第四章则为具体的实证检验以及结论总结,并指出了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五章针对以上现象和研究结论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具有较高工资水平的企业由于自我选择效应而优先进入国际市场,并通过出口学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工资水平。一方面,从企业总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出口企业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存在显著的出口工资溢价效应,这与传统异质性企业理论相符。另一方面,从出口密度的角度上看,由于以生产率低而出口密度高为主要特征的加工出口企业的存在,使得我国具有出口密度差异企业的出口工资溢价程度不全相同。我国生产率较高的低出口密度企业存在工资溢价现象,这与一般出口企业相关,而生产率低的高出口密度企业则没有工资溢价效应,且不存在学习效应,这是由于受到加工出口企业的影响。总结而言,贸易具有较为显著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和企业异质性理论,以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两个视角分别研究企业工资水平与出口行为的深层关系,分析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2)鉴于出口行为对具有不同出口密度的行业的劳动收入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在考察贸易对劳动收入分配影响的同时,对出口密度不同的行业进行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