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和颇具发展活力的产业之一。而民族旅游又因为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俗更具魅力,诱使国内外游客产生动机进而驱动前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民族旅游区域中,新疆民族旅游资源类别众多,数量丰厚,古老珍奇,具有极大开发价值,能够成为边疆地区发展民族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资源。但是,遗憾的是,与西南云南等省、市民族旅游发展相比,新疆民族旅游发展滞后。因此,论文选择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为题进行研究,不但对于实现新疆民族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推动新疆民族经济发展有实践意义,而且对于其它民族地区进行产品开发也有借鉴价值。论文首先总结了目前学术界研究热点、特点、缺点,归纳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理论,然后对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包括地脉文脉、民族经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消费者进行了分析,应用SWOT模型,对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内外部条件做了全面系统客观诊断和梳理。论文认为新疆民族旅游产品空间模式不是传统的“点—轴开发模式”,也不是“网络开发模式”,而应该形成西域民族旅游板块,包括“亚心”、东疆、北疆和南疆四个旅游圈。其旅游形象定位为“千载西域边陲风,活力亚心人文情”。接着,论文主要对新疆名人旅游产品、歌舞旅游产品、服饰旅游产品、饮食旅游产品、体育旅游产品、军事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等专项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作了研究。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使新疆民族文化发生变迁。论文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其良性变迁在于竞争观念、市场观念、个体观念、金钱观念等观念形成,不良变迁在于民族文化过度商品化和民族旅游环境遭到破坏等。最后,论文应用民族学相关理论,对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中出现的文化商品化、民族文化同化和涵化、民族文化保护等问题做了透视,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