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的现状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究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以期为我国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干预方案的设计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采用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及操作试验深入探究冠心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1.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的量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以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电子健康素养量表(eHealth Literacy Scale,eHEALS)、健康调查12条简表(short-form 12-item health survey,SF-12),对杭州市某三甲医院的3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对回收到的有效问卷采用Excel双人录入数据,并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Kolmogorov-Smirnov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2.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以资料饱和为原则,对1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明确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3.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的操作试验:采用方便抽样法,以资料饱和为原则,对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操作试验,评估患者使用互联网进行疾病相关健康任务搜索时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最后运用Colaizzi分析法对操作试验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的量性研究:(1)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的得分范围为8~40分,总均分为(17.72±10.32)分,处于国外常模低分段水平(eHEALS总分<26);3个维度得分中,网络健康信息与服务的应用能力总均分为(2.28±1.37)分,评判能力总均分(2.16±1.30)分,决策能力总均分为(1.99±1.22)分。(2)以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总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变量: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病程、互联网使用年限、每天上网时间和上网查找健康信息经历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年限、每天上网时间、上网查找健康信息经历3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总体电子健康素养变异量的82.8%。(3)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得分范围为0~100分,总均分(62.27±17.68)分,处于常模低分段水平(SF-12总分<75);8维度得分中,躯体功能(71.16±22.84)得分最高,躯体角色(46.68±22.72)得分最低。(4)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总得分与生活质量总得分及各维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411~0.643(P<0.001)。2.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的质性研究:访谈共提炼到5个主题分别为:查找信息困难、信息理解能力弱、无法评估信息质量、信息应用不足、急需获得帮助。3.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的操作试验:冠心病患者使用互联网进行疾病相关健康任务搜索时遇到问题,可归纳为4个主题:操作计算机和浏览器、在Web上导航和定位、利用搜索策略、评估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结论1.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和生活质量较低,研究证明患者电子健康素养与生活质量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冠心病患者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病程对其电子健康素养存在影响,但只有互联网使用年限、每天上网时间及上网查找健康信息的经历被证明是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3.通过半结构访谈发现冠心病患者存在强烈的电子健康培训的需求,并希望能与健康专业人员进行关于网络健康信息的沟通与讨论。4.通过操作试验,相关健康专业人员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电子健康培训时,应关注其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健康信息搜索策略及网络健康信息评估能力。因此,健康专业人员应重视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现状及需求,可根据冠心病患者的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提供针对性的电子健康素养干预方案,使其增加接触网络健康信息的频率,提高电子健康素养,从而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